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6:34: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祝丽云;李维国;董丽丽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20期

摘要: 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自我认知偏差较大、就业期望值偏高、依赖心理较强、就业途径选择单一等问题。基于这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引导大学毕业生健康择业心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during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such as the large self-perception deviation, the high employment expectations, the strong reliance and so on. Based on the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use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society, university and personal. At last we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college graduates to keep healthy employment psychology. 关键词: 高校;就业;心理

Key words: university;employment;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647.38;B84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182-01

1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

1.1 自我认知偏差较大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信心不足的自卑心理。有关调查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信心降至历年最低点,仅34%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大部分毕业生表示对就业形势担忧,担心找不到工作。在就“影响个人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时,很多同学认为是就业市场不完善,没有较强的社会关系网,而认为个人素质能力较差的,比如学习成绩不好,英语未过四六级,交际能力较差等却很少。

1.2 就业期望值偏高随着就业政策的放开,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希望到环境好、经济条件优越的单位就业,就业期望值偏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在工作地区及工资待遇方面,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期望到上海、大连、青岛、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另外三分之一毕业生期望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内地省会发达地区就业,很小一部分人愿意回生源所在地,愿意到西部等不发达地区去工作的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

1.3 依赖心理较强、就业途径选择单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过分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帮助联系工作单位,而不是自己去积极争取。把参加人才市场或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渠道作为实现就业主要途径的毕业生占少数,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只有凭社会关系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高校扩招政策加剧了就业危机。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至2008年毕业生人数依次为280万、338万人、413万,在2008年时达到了559万。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袭击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应届毕业生们不仅与往年一样面对着应届、历届毕业生,还要与一批各大公司刚被裁员的员工、一批海外归国人才竞争[1],导致2009年需就业的毕业生高达千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却没有增加,导致了就业竞争更加剧烈,就业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2.2 学校因素高校的教育质量主要应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上,使毕业生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具有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2]。然而,近年来某些高校教育发展定位不合理,学校规模上盲目扩招、学校层次上盲目升格、专业设置上追求多而全。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 2.3 个人因素

2.3.1 学生自身能力不高造成自卑的就业心理目前大众化教育机制所培养的大学生,大部分只满足于基本书本知识,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易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的招聘单位特少、待遇差就容易悲观失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毕业生在面试中因无法在短时间内把自身的优势呈现给用人单位,而懊恼不已[3];很多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面对奖励、证书、成果颇多的竞争对手时极容易丧失信心。

2.3.2 错误的就业观念,加强了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和理性的,但各种不良观念仍存在着。大部分毕业生讲究专业对口,片面追求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过分看重职业的稳定,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导致在选择单位时将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具有风险和潜力的职业都排除在外,经过多次应聘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单位。 3引导高校毕业生健康择业心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应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4]。因此,各高校应当改变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构建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长效互赢机制,深入企业搞调研,了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等,为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3.2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是实施高水平就业指导的关键。各高校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职业顾问队伍,强化职业顾问的培训,保障就业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导工作的可行性。对入学新生,主要侧重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对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

3.3 毕业生自身定位要准确,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高校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各种标准化测验量表,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从而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减少择业的盲目性[6]。同时,还要全面了解社会需求“行情”。从总体上来讲,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城市人才需求增幅较大,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变化不大;涉及高科技产业的电子、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基础学科毕业生就业比较难;研究生稍抢手,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必须具体分析就业环境,更好地抓住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傅新华,赖练.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及干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74-76. [2]蔡楚元,李俊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内因探析及责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6):25-27.

[3]王伟.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9. [4]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