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单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13:36: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邻里单元:“邻里单元”是组成居住区的“核心细胞”,是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的发展,而做出的对住宅区结构的布局规划。

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元”(Neighbourhood Unit)理论。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中国住宅房地产60年之邻里单元

住区规划布局 1、邻里单元

解放初期,居住区规划借鉴西方邻里单位的规划手法采用“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居住区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其基本理论是使儿童活动和居民日常生活能在本区内解决,住宅多为二、三层。类似庭院式建筑成组布置,比较灵活自由。如北京的“复外邻里”和“上海曹阳新村”

50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这种组合形式的院落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但由于过份强调对称,或“周边式”布局造成许多死角,不利通风和日照,居住条件恶化。 2、扩大街坊

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即一个扩大街坊中包括多个居住街坊,扩大街坊的周边是城市交通,在住宅的布局上明显强调周边式布置。 1953年全国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随着援华工业项目的引进,也带来了以“街坊”为主体的工人生活区。50年代初建设的北京百万庄小区(图3)属于非常典型的案例。但由于在日照通风死角、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利用地形等问题,在此后的居住区规划中已经较少采用。

3、小区规划理论

50年代后期发展居住小区规划理论。小区的规模比街坊大,用地一般约为10公顷,以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小区内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为基本原理。由于相应扩大城市道路的间距,适合城市交通快捷的要求。小区内采用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两级结构,住宅组团的规模与内容也不断演变,由最初的只设托幼机构到后期与居委会管理范围相吻合组织。 60年代在总体布局中运用“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新村中心常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配套设施,形成热闹繁华的商业中心,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又体现了新的城市风貌。如当时上海的闵行一条街、天山一条街等对全

国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先成街”的片面性,有的城市的小区只成了街,而未成坊,形成了“一张皮”局面,未能达到最初规划意图。 4、成片建设

70年代后期为适应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的需求,住宅建设由老城分片插建改由成片集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主要的建设模式。建设规模扩充到城区居住区一级,在规划理论上逐渐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居住区级用地一般有数十公顷,有较完善的百货商店、综合商场、影剧院、医院等公建配套。居住区对城市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居民的日常生活要求均能在居住区内解决。 进入80年代以后,居住区规划普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二是开始注意组群组合形态的多样化,组织多种空间;三是较注重居住环境的建设,组团空间绿地和集中绿地的作法,受到普遍的欢迎。一些城市还推行了综合区的规划,如形成工厂——生活综合居住区;行政办公——生活综合居住区;商业——生活综合居住区。综合居住区规划具有多数居民可以就近上班,有利工作和方便生活的特征。

长期来我国实行完全福利化的住房政策,一直延续到78年改革开放之前,极大多数住房建设资金来源于国家及地方政府基本建设资金,住房作为福利由国家统一供应,以实物形式分配给职工。单一的住房行政供给制越来越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居住条件改善进展缓慢,住房短缺现象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很大。计划经济的1949年~1978年,居住区按照街坊、小区等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虽然建设量并不大,但在全国各地建成了大量的居住小区。经过不断的努力,基本形成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两级结构的模式,而且不少小区在节约用地、提高住区环境质量、保持地方特色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居住小区初具中国建设特色。当时北京夕照寺小区、和平里小区、上海蕃瓜弄、广州滨江新村等小区均有代表性。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简介 20世纪 2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它针对当时城市道路上机动交通日益增长,车祸经常发生,严重威胁老弱及儿童穿越街道,以及交叉口过多和住宅朝向不好等问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在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和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并以此控制和推算邻里单位的人口及用地规模。为防止

外部交通穿越,对内部及外部道路有一定分工。住宅建筑的布置亦较多地考虑朝向及间距,该理论对 30年代欧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颇大,在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中仍被广泛应用。

编辑本段创建者

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元”(Neighbourhood Unit)理论。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

邻里单位

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C·A·佩里于192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编辑本段组成原则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