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0 0:36: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修辞”思考和练习六

三、就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首都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

②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 例①是排比,例②是层递。 两者的相同点:

(一)都有三个以上事物较整齐地排列着;例①是四个偏正短语并列,例②是三个动宾短语并列。

(二)都有提示语,例①是“自己”,例②是“关心”。 两者的不同点:

(一)从形式上看,排比要求相同或相似,要求有共同的提示语,层递没有这样的要求。 (二)从内容上看,层递要求有层递性(递升或递降),排比没有这样的要求。 四、下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三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唱”一词又三次出现,这是反复。

②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 句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 ③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生产——诗歌,诗歌——生产”和“热带——诗,诗——热”,这是回环。

④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的亲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出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 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 五、举例说明顶真和回环的区别。

①有翼的屋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边有几只箱,箱上边有几只筐。 ②生产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

例①是顶真,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

它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到丁等,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是上萱下接的关系。例②是回环。它只由两个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颠倒语序的手段,巧妙地调遣它们,从甲到乙,又从乙回到甲,是回环往复关系。

六、试给下面的①、②、③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应的对句(下联)。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对) 无粮要粮无钱要钱(反对) 捕鸟得鸟捕鱼得鱼(串对) ②乐观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 开拓者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正对)

悲观者从幸运中看到失望(反对) 革命者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串对) ③江山添秀色 天地沐春晖(正对) 风雨送阳春(反对) 人民庆长春(串对) “修辞”思考和练习七

一、对比与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对比、映衬的表达作用。

①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能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②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偏巧,这天风和日暖,一路上山溪婉转,鸟语花香。莲子虽然没有坐上花轿,心里依然是喜气洋洋。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①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例②中的“风和日暖”“山溪婉转”“鸟语花香”用来映衬莲子的喜悦心情。这是用陪衬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被陪衬的人物心情,以收到“绿叶扶花花更红”的效果。

三、什么是设问?设问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试从形式和效果上加以比较说明。 设问有时是自问自答,如“是谁把天安门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劳动人民巧手一双。”设问有时是明知故问。设问可以使语言有波澜,引导人们注意和思考问题,或激发人们的感情。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回答的,如“你知道明天有雨吗?”对方回答:“我不知道。”它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明白自己的疑问而作出回答。 七、下列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对比。

②杨嗣信艰难地翻了个身,转脸眺望着窗外。夜空阴云 密布,看不见一颗星星。可他那颗跳跃的心却是明亮的。 映衬。

③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夜雾洒过,阵雨洗过,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淌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间隔反复。

④瞧! 车车马马哪里去? 葡萄公社庆丰收。 听!园林深处什么响? 一曲欢歌拂绿州。

两个设问。

⑤然而,如果拿这点成绩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比较起来,又到底有多大呢?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两个反问。

⑥悦华瞟了世信一眼,这一眼像香槟酒一般使世信禁不 住舔着嘴唇。 通感。

⑦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警策。

“修辞”思考和练习八

二、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文的辞格。

①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

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

分号前是明喻与拟人连用,分号后是明喻,破折号后是拟人。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偶、警策兼用,其中套用暗喻。

③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 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首先设问,其次是暗喻。

④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首先是明喻,其次是夸张、对偶兼用。

⑤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对岸是一片森林,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名叫米拉朵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 论力气,米拉朵黑能和野熊摔跤。 论人才,米拉朵黑像天神一般英俊。 论性情,米拉朵黑像)-个温柔的少女。

“……森林--森林……”这是顶真,其次,三个“论…. 其中套用夸张、明喻。 ⑥东方白,月儿落,

第二行是拟人兼夸张,第三行晕拟物,第四行是拈连。 ⑦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 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第一行是拟人,第二行是排比,后两行是夸张,其中第三行兼对偶,第四行是排比。 “修辞”思考和练习九

一、下列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不和谐的地方,请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①动人的事数说不尽,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改为:动人的事迹说不完,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把“事”改为“事迹”,把“数说”改为“说”;改“尽”为音节相称,配合得当,声音和谐。 ②我是一名清洁工, 为人民服务记心怀, 挥舞革命铁扫帚, 扫除一切旧传统。

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一般要讲究押韵,要将第二句末尾的“怀”改为“中”,韵脚才和谐,读起来才上口、好听,也比较好记。

二、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音节方面谈谈为什么改。

①原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改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

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中的“筛下时”,是三个书面色彩的单音节词,读时音短促,语气急速,不很适应上下文的要求。改文为“筛子底下的时候”,是三个口语色彩的双音节词,读时音节和谐匀称,自然顺口,语气舒缓,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②原诗:桥靠桩, 屋靠梁,

黑夜走路靠灯光, 幸福生活就靠共产党。 改诗:桥靠桩, 屋靠梁,

黑夜走路靠灯光, 幸福就靠共产党。

原诗第三行是七个音节,第四行用了九个音节,有失对称和谐美。改诗把第四行中的“生活”删去,同前行诗的音节数目相同,整齐匀称,韵律和谐优美自然,而且行文比较精练。 三、比较下面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词语的意义上说说为什么修改。 ①原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改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杨朔《荔枝蜜》) 原文中的“蜜蜂”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工蜂、蜂王(母蜂)和雄蜂,用“花精”供养蜂王的只是工蜂。改“蜜蜂”为“工蜂”,表意准确贴切,符合实际。

②原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爬,爬,爬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改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

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原文中的“爬”,是比喻陈景润攻关所做出的努力。“爬”是手脚同时着地向前移动的意思,它的方向可以是向上,向下,向水平方向,表意不很确切,人物形象也不够高大。改“爬”为“攀登”,是特指抓住东西向上爬,用手“攀”,用脚“登”,生动形象,既从正面写出陈景润

攻关时坚忍不拔的神情,又从侧面烘托了科研山路之险阻,高峰之巍峨。 四、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选择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①原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改文:正说着,门被谁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彭荆风《驿略梨花》)

原文第二句是一个定语过多、结构过于复杂的单句,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因句子显得冗长,不便阅读。改文是结构较松的复句。它由三个短分句组成,内容突出,能更好地表达语意。语气比缓,便于阅读和理解。

②原文:碧梧园里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

改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衣裙在炎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叶圣陶《两样》)

原文中的“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是“人的视神经”,其中的“视神经”是专用语,不通俗;从上下看,语体色彩也不很协调。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是句,用语简练明确,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五、比较下列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辞格运用上谈谈为什文好。 ①原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改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刘白羽《长江三日》) 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叫帆,也叫篷,把“帆”和“篷”合成一个词有点生硬,不好念,改用“帆”,念起来就顺畅得多。“篷”是口语,如改用“篷”,就和下面的词语格调不一致了。 ②原文:四周的人挤得紧紧,皇帝要避没法避;想要蹲下来,缩做刺猬似的一团,也办不到。

改文:人围得风雨不透,皇帝东撞西窜,都被挡回来,他又想蹲下,学刺猬,缩成一个球,可是办不到。(叶圣陶《皇帝的新衣》)

原文用“四周的人挤得紧紧”,比较抽象;改文用“人围得风雨不透”,是夸张说法,更好地描绘出入多的情态。原文用“缩做刺猬似的一团”,是比喻,也具体,但“一团”比较笼统;改文用“学刺猬,缩成一个球”,仍是比喻,但形象生动得多。

③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

原文中的“鬼哭狼嚎”,纯为贬义,不能用来比喻描绘朝鲜老百姓从烟火里逃出来的情景。改用中性词语“连哭带叫”,就比较贴切,符合实际。 六、改取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歌声似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这是用的比喻(明喻)手法,把“歌声”比作可见的“明灯”,二者毫无相似之处。可改为:“这歌声将变成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②登山远望,对岸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这里用的是比喻(明喻),把“稻田”比作“繁星”,也不恰当,二者无相似点。可改为:“登山远望,对岸——方块一方块的稻田,好像绿色的方格锦缎一样。”

③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子吓得浑身发抖,低头求饶,好像在说,别割我,别割我! 啊,我痛死了!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割稻的景况。镰刀割稻,稻子发抖、求饶、痛死,这与丰收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可改为:“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好像在欢迎我们,齐唱:“来吧!来吧!快收获!快收获!” ④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着人们微笑。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泥土”,但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泥土”怎么能“从地下伸出头来”?可改为:“人群欢跃,土块也微笑。 ⑤晨踏白霜,晚披红绸。

这是对偶,句中的“红绸”,语意不明。联系上文看,好像指的是晚霞。可改为:“晨踏白霜,晚披红霞。” ⑥一个南瓜如地球, 结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架到大西洋, 世界又多一个洲。

这首诗歌是通过比喻来夸张的,但夸张得不合情理,没有实际基础。既然南瓜如地球那么大,又如何“结在”地球上的“五岳山上头”,又怎样把它“架到大西洋”,怎么好说“世界(指地球)又多一个洲”?思维混乱,矛盾百出。这是假话、大话、空话,故意虚张声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创作。

⑦大家决心学习雷锋人,走雷锋路,接雷锋枪,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这里用的是排比手法。“雷锋人”是生造词语。可改为“大家决心做雷锋式的人物,走雷锋的道路,接雷锋的枪支,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