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19:48: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章

1.文学的 (),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认识性) 2.文学的() ,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包 括 ()、道德的、() 、宗教的等倾向。(倾向性、政治和思想的、民族的、 )

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 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 、() 和() 。(情感性、形象性 和超越性。 )

4.文学的() ,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 心灵自由的特性。(超越性)

5.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 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 ()、() 和 ()。(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

6.文学的 ()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精 神性)

7. 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 ()和 ()的特性。(节奏美、 声律美)

二、解释下名词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家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审美感受 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审美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 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 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语言艺术:文学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文学的主要工具和基本材料也是语言,所语言 艺术就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时要借助 语言;在进行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时也要借助语言。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的 产生和存在。 三、原文理解

1. “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点 出来; 同时我认为, 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

这句话见恩格斯《致敏·考茨基》(1885 年 11 月 26 口日),是恩格斯对文学倾向性的 论述。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总的评价和态度。即作家创作目的、生活认识、爱憎情感和 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具体包括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审美倾向。在恩格斯看来在倾向 应该通过艺术形象来表露,使倾向成为一种储蓄的、蕴含着无限意味的美的倾向。作品的倾 向性越是深藏在形象中,越是具有隐喻性、暗示性,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大。反 之,直接表白、直露的倾向性,无论这种倾向性真、多么善,都会引起读者的排拒和厌恶心 理而不予接受。

2.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这句话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 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525 页)。有几层意思:第一,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

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作为基础,任何思维的活动都是不可能的。第二,语言是

思想得以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基础。第三,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 流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语言,思想的交流就不可能进行,更不用说,思想本身就无法存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时要借助语言;在进行形 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时也要借助语言。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存在。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和各种要素或 各个方面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 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 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 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 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 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 离的,它往往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第三,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从整个人类 社会结构层面对文学的基础性质所作的判断。 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 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第一,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 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 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 的、宗教的等倾向。

第三,文学的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第一,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 性。

第二,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 心灵自由的特性。

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语言的媒介性质, 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 语言深刻、 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韵 律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 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律美的特性。 五、论述题

1、与其他艺术相比,语言艺术有哪些长处和短处?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 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 起形象画面的特性。作为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符号,语言媒介只是人为创造的一种符号体 系,并非是某种客观事物的具体存在方式。因此,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不同, 不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只有读者对某种语言所表示所象征的意义加以了解掌握时,才 能真正感受和理解这种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而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 蹈、建筑、戏剧、电影等,所展示的社会生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都能对人的感官产生直接 作用,借助于视、听、触等感觉直接加以感受。文学中的语言仅是一种符码,并不能等同于 指称对象。

文学艺术传达的间接性和非直观性,使文学形象具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这一特征既是 文学的长处,又是其局限。一方面,文学形象的非直观性,对文学接受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文学作品不像其他艺术品种那样,只要具备健全的视听器官,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人人可 听可看,可闻可摸。文学艺术传达的间接性和非直观性,要求其接受者、欣赏者必须具有基 本的解读力、理解力和想象力。阅读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因而其社会普及性受到 限制。而且,对语言理解不准确的话,还会导致“误读” 。语言艺术的交流需经过语言转化(翻译),在转换过程中会产生意义流失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文学形象是读者接受了语言 信息之后经过头脑的想象和联想而获得的,所以对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的读者来说,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又给形象的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读者阅读文学作品, 可以根据自己 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对作者用语言材料描述的形象作自己的构想、丰富与补充。因此,文学 比别的艺术更能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能更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读 者可以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趣味, 再造出无数带有读者个性色彩的或大同小异、或迥然有别的具体形象。

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 现实”这一特点,给文学带来了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精神深刻性。语言艺术描写人的精神世 界有独特的优越性,它更善于向人的内心深入和拓展,去发掘的描写人的各种各样的极其丰 富多彩、新鲜微妙的内心活动。艺术反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描写人、表现人离不 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揭示。语言艺术要比其它艺术更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学是作家对生活的能动反映的产物,又是作家主观思想情感表现的结果, 是客观再现 和主观表现的统一。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必然会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比较而言,文 学比之于其他艺术品种,其思想内含更丰富、更深刻。其原因在于:文学既可以反映广阔的 社会生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又可以在作品中借助叙述人的身份,对其所描写的社 会生活现象进行主观的分析与评价,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等艺术 形式难以做到的。因此,思想蕴含的深刻性构成了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又一特征。

与其它艺术相比,文学能更广泛、更多面地再现现实生活。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有相 对静止的平面或立体形象,较多地受到空间的限制。而音乐、舞蹈等表现艺术以及戏剧之类 的综合艺术一般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表现,较多受到时间、空间和表演自的限制。而语言艺 术却有很大的能动性和灵活性, 它更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艺术表现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天上人间,地府仙境, 现实历史都可以得到生动的表现。总之,语言的艺术形象可以更广泛、 更丰富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 这些是语言艺术的长处, 其他艺术无法与之相比。

2、谈谈你对文学性质的理解。(只列关键词,详细论述略) 关键词:社会意识形态(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审美艺术(情感性、形象性、超

越性);语言艺术(间接性、精神性、韵律性);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文学作品有三个层次,即 ()、()和 ()。(文学语言层、文学形 象层,文学意蕴层) 2.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主要有三种,即()、() 和()。(文学象征、 文学意境、文学典型)

3.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文学象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暗示性,() ,荒诞性,() 。(哲理性,多义性)

5.文学象征大致可分为两类: ()和 ()。(寓言式象征和符号式象征) 6.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可概括为: (),(),()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韵味无穷) 7.文学作品的意蕴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即 (),(),() 。(审美情韵 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二、解释下名词

文学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又称文学语言,它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

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 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

单个形象:单个形象是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

整体形象:整体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个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 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

情境:是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作品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其总和。 氛围:是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寓言式象征:是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是指不具有情节情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典型: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由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三分法” :即根据文学作品的性质和表现方式的不同,把文学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 学和戏剧文学。

“四分法” :依据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征,将文学分 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剧本)和散文四类。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散文,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 小说:一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虚构作品。

剧本:一种通过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营造戏剧情境,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三、原文理解

1. “必能状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方言外,然后为至矣。 ” 宋人梅尧臣的话,他实际上是把意境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 素,即实境;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即虚境。实境是指意境中逼真存在的

景、形、境,因此又称“真境” 、 “事境” 、 “物境” 。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又称“神境” , “情境” , “灵境” 。实境是艺术表现的重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2. “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 熟悉的陌生人。 ”

别林斯基把典型人物称为“熟识人陌生人” ,就是说,一方面他是“一个特殊世界的人 们的代表” ,另一方面他必须是“只像他自己,再不像别的什么人”的“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物” 。别林斯基“熟识的陌生人”的说法生动地说明了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别林斯基的贡献在于指出典型性格应该体现时代精神的特征,认识到典型就是理想,可以高于现实。

3. “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 个’ ,而且应当如此。 ”

恩格斯关系文学典型的论述,见恩格斯致敏·考茨基的信(1885.11.26)。恩格斯认为艺 术典型应该遵循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规律。就是说,典型性格既应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性 格,又应是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性格。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 ,指的是人物的“代表性”性格,它代表“一定的阶级倾向” ,代表特定时代的“一定的思想” ,属于人物的共性。“单个人”指的是,每一个典型都是具体的、确定的、鲜明的、可感的,具有独特的个性。而典型人物应当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作者把许多单个人身上富有特征的东西集中起来,通过典型化,概括到一个人物身上,就形成艺术中的“这一个” 。 4.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 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 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恩格斯关于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论述,出自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 年4月 初)。在恩格斯看来,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塑造典型人物离不 开典型环境的描写。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表现在: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这是因为典型人物 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 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 环境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环境决定人,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也可以改变环境,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5. “假如用同样的媒介摹仿同样的对象,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 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 用动作来摹仿。 ”

这是亚里斯多德关于文学分类的说法。其中, “既可以??”指的是叙事文学, “也可 以??”指的是抒情文学, “还可以??”指的是戏剧文学。这是最早的“三分法”的说明但又只是一个理论雏形。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文学作品的语言又称文学语言,它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日常语言是指日常生 活中使用的未经加工的语言,是人类语言的朴素形态;文学语言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加工、 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1)表达目的不同: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介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其语言行为如议论、 陈述、抒情等一般指向现实世界。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