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野外实习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2:26: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庐山野外实习报告

目录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时间------------------------------------------ 三、实习地点------------------------------------------- 四、实习路线------------------------------------------- 五、实习内容----------------------------------------- 庐山的地质基础----------------------------------- 庐山的构造地貌--------------------------------- 庐山的谷地地貌---------------------------------- 庐山的冰川地貌------------------------------------

庐山的垂直山地气候------------------------------------ 庐山的河流袭夺等水文特征----------------------------- 庐山的土壤分布规律--------------------------------- 庐山的植被----------------------------------------- 六、实习报告正文--------------------------------------- 庐山概况------------------------------------------- 庐山地质概况--------------------------------------- 庐山的地貌----------------------------------------- 庐山气候调查--------------------------------------- 庐山的水文-----------------------------------------

庐山的土壤----------------------------------------

庐山的植被-----------------------------------------

庐山的开发与利用------------------------------------

实习总结与收获-------------------------------------

结束语---------------------------------------

一、 实习目的

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气候,水文概况。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区域自然地理调查研究的技能与技巧, 并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目的是观测和分析庐山,通过实习,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成分(地质条件与特征、地貌类型、特征、成因;风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及气候垂直分布规律,成因;庐山的植物,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成因;庐山---鄱阳湖水文特点和成因,长江的水文,洞庭湖的水文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和空间分异规律,

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个较全面深 刻的认识。

二、实习时间

2012年6月3日至7日

三、 实习地点 国家地质公园------庐山 四、实习路线 6月4号

上午:博物馆—芦林湖--含鄱口—植物园 下午:五老峰—三叠泉 6月5号

上午:如琴湖—锦绣谷—天桥—仙人洞—花径—西谷—飞来石—大天池—龙首崖 下午: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 6月6号

上午:北门—望江亭—小天池—气象万千—庐山会议旧址

五、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庐山的地质基础 ;

二:庐山的构造地貌,谷地地貌,冰川地貌等; 三:庐山的垂直山地气候;

四:庐山的河流袭夺等的水文特征;

五:庐山的土壤分布规律和; 六:庐山的植被。

(一) 庐山的地质基础、构造 、地层结构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与下扬

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庐山的地质构造为庐山内的褶皱,有背斜及向斜两列,不论背斜或向斜NE走向,它们都奠定了庐山的地质基础。庐山主要是由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

(二) 庐山的构造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

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约25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过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造地貌类型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四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A、褶皱构造地貌如下:(1)大月山----五老峰。五老峰单面山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 (2)牯岭—汉口峡—芦林盆地 (3)女儿城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矮低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

(三) 断层构造地貌如下:(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

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