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培训心得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0 23:08: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题研究实务》培训心得

新学期开学之际,我校联合龚家湾第二小学,吴家园学校在兰州市商业学校开展了“聚焦理念更新 铸牢职业信念 促进教师专业提升”联校教研活动。8月20日下午,甘肃省教科所高等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漆志文为我们做了《课题研究实务》的讲座,针对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给予了细致的讲授与指导。

培训一开始,漆所长用大数据统计的方式了解了现场老师们对于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经统计,老师们普遍认为:如何选题,如何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撰写论证是当前课题研究中的最大困惑。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漆老师以自己做课题的经验为例,指导老师们从日常教学中入手,用探究、质疑的思想关注身边的教学故事。他认为好的课题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点:重要性、创新性、清晰性、可行性和合适性。其中创新性和可行性尤为重要。同时他指出,很多课题内容资料翔实,但没能申报立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题名称的表述不够精准专业。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题名称的重要性,也明确了课题表述的要求:1.题目应包括(研究范围和视角、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2.题目新颖,表达准确 3.用陈述句,简洁易懂。 4.避免伦理(价值判断)问题。漆老师还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经验,以当下热门的“核心素养”和“互联网+”为例,引导老师们练习课题名称的确立与表述。漆老师提到的课题名称如《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儿童学习策略与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评价研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移动端的教学模式改进与大数据分析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研究》等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打开了课题命名的新思路。

除了课题的选题之外,漆老师重点讲解了课题结题报告中研究措施、研究内容与方法等课题论证的可视化表达。通过讲解,我知道了研究内容应该以“本课题立足。。。。的课堂现实,从。。。。。。角度,在。。。。的基础上,用。。。。。方式,研究。。。。内容这样的形式表述,” 研究方法可以用本课题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常态课为场域以中小学教师与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等形式,运用文本和非文本分析方式,对。。。进行研究。”在实施步骤的撰写方面,可以采用表格+文字的形式,表达更清晰。

同时,我也明确了自己在课题研究方面的短板:话语体系欠缺,可视化表达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拓宽教学思路,开阔眼界,多关注前言的学科理念,坚持跨学科听课,坚持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心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关注心理健康 消除职业倦怠》培训心得

21日下午,我校有幸邀请到西北师大心理学院特邀讲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甘肃省知名心理学专家张亚红老师,给我们全体教师做了“关注心理健康 消除职业倦怠”的心理讲座。

张老师从一副漫画入手,引导老师们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身教大于言传,只有教师自身心理能量充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才可能培养出积极向上、人格完善的学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讲座伊始,张老师通过心里话这种的简单的无意识表达和投射技术,引导老师们从自身出发,对自己的性格特质,出事方式、当下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探索与觉察。老师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完成了绘画,张老师从专业的角度,简单而细致的进行了解释。老师们或侧耳倾听,或认真记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自我对了一分认识与觉察。随后张老师通过调查评分的形式对老师们的压力状况进行了评估。然后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她指出成成职业倦怠的外部客观因素有:中小学教学是一项面向未成年人的助人工作,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很容易让教师在周而复始的工作中精力

耗竭进而情感枯竭职业倦怠。最后张老师就老师们最关注的消除职业倦怠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及个人丰富的咨询经验,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1放下教师的优越感,适度的自我开放。2.收起单手指,减少指责性沟通,变“你向信息”为“我向信息”3.摈弃不合理信念,改变绝对化要求,修正糟糕至极和过分概括化表达。4.提升自我控制感,修炼心理复原力。5.提高成就动机。

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干货满满。张老师温和的语言,生动的咨询案例,带给我如沐春风般的感觉。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中,面对繁杂而机械的教学任务,的确有懈怠的情绪。有时对学生缺乏耐心,在活动课课堂组织不得章法的时候,习惯于对学生板起面孔教育,但收效甚微。张老师的讲座,让我想起了“南风效应”,如果我们想让学生有序的开展活动,就应当用和煦的南风温暖她,身体力行的示范,指引她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用寒冷刺骨的北风(严厉而教条的态度说教)。张老师温和的态度和专业严谨的精神,让我意识到作为心理老师,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专业素养远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在成就学生,成就自己的路上,我还需要好好的历练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