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精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0:27: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 关键名词

1.公共管理P9: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其主体是公共组织;管理对象是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管理的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管理的途径是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对管理对象进行调节和控制。)

2.公共管理学P24:是为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研究公共部门如何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科学。政府组织及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其以公共管理者为教学与研究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外在的环境,又重视内在地管理。公共管理重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整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

3.行政组织: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机关中的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职能的各类单位和整个国家行政机关。

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4.品位分类P147:是以国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个人条件,如学历、资历等为主要依据的分类管理方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员分类体制。

5.政府职能P40:政府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6.编制管理P72:就是对各类国家编制实施的管理。由于编制包含职能、机构、人员三个方面的内容,编制管理也就是对法定组织的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7.事业单位P76: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8.职位分类P149:是指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将适合职位分类的公务员职位,按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管理资格条件,

9.公共政策P168: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权威组织为达到公共目标而指定的、在特定区域或范围内起作用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

10.社会团体P78: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11.科层制:是指各级政府组织之间严格遵循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管理体制,即层级节制的管理体制。

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是通过“公职”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来进行管理的,它是一种理想的组织结构类型,为管理行政体系建立了合理的基础。

韦伯界定了三种纯粹形式的权力:(1)合理—合法型权力,它是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的;(2)传统型权力;(3)魅力型权力

韦伯认为合理—合法的权力是科层制组织的基础,因为下级对这种权力的权力的服从是由于有了依法建立的等级制度。

科层制组织构建与运行的六项原则:(1)知识性原则(2)职业化原则(3)非人格化原则 (4)法定管辖范围原则(5)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6)执行能力原则

韦伯科层制组织的本质在于以非人格化的制度取代人格化的制度,使组织本身及其规定比组织中任何个人更重要。

二. 主要知识点

1. 新公共管理运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主要观点:P378-P380 (1)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转变 (3)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 (4)强调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 (5)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a) 三层次内容:(1)对原有制度、机制、做法的重新审视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并关注解决关键的情景性问题。(2)侧重于从技术层面来解释和解决既有公共管理的时代问题,试图通过吸收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等学科的新知识和新成果,在决策、规划、执行、监督、考核评估等方面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而提高公共部门适应新时代变化的能力及其绩效表现。(3)是对前两个层次内容的逻辑结果,是在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公共部门结构与制度的再设计,从而一方面增强公共部门的内部效率和管理得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改善公共部门对社会的回应

性,弥合与社会的距离。

b) 兴起背景:(1)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现的内在理论缺陷;

(2)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在实践中正遭受日益广泛的抨击; (3)经济理论的变革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知识经济的兴起及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c) 特点:(1)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转变; (3)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

(4)强调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两大类; (5)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d) 对我国改革的借鉴意义:(1)是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的需要;

(2)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3)是深化行政改革的需要。

委托—代理理论:

通过经济学途径来解决行政问题。

推崇经济理性主义,倡导以企业精神改革和重塑公营部门,其理论也被称之为“企业化公共管理理论”或“市场化公共行政理论”。

该理论认为,政府不仅应该采用企业管理技术,也应该采纳某些企业价值观,诸如顾客服务、竞争、契约、绩效评估、私有化、企业家精神等。

2. 美国学者波兹曼根据研究的理念和途径,将公共管理的研究分为两大途径: 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 P2—P3 (1)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代表人物:列恩

即认为公共管理应该是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的管理。

P途径强调公共组织的特点,认为公共管理是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在研究内容上,他们认为公共管理特指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而非一般的、日常的行政事务的管理,他们同时强调公共管理研究结果的政治取向。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还注意推动高层公共管理者或政治官员与公共管理学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 (2)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代表人物:沙雷

即认为公共管理是可以运用工商政策和企业战略的管理,公共管理的特点就非政治化和企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