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0:53: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的结果规定活动的继续。如果能预见到相当遥远而具有一定特性的结果,并作出持久的努力达到这种结果,活动的意义就会增加,此时活动就逐渐变成工作。杜威认为,游戏与工作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致性和连续性,“工作始终渗透着游戏态度,这种工作就是一种艺术;游戏渗透着工作的因素,这种游戏就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经验观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思想基础 四个哲学命题 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主要观点 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发展与活动化课程与教学 第二节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观

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和要素主义课程与教学均属于新传统教育流派,它们的基本特点是重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学习和以教师为中心。相比较而言,永恒主义更重视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其中又可分为世俗派和教会派(即新托马斯主义)。如果用“保守”来概括要素主义之特征的话,那么永恒主义则可用“复古” 来概括其最明显的特征。

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论

一、

永恒主义概述

(一) 什么是永恒主义

永恒主义(Perennialism)也称为“古典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古典人文主义”、“理性人文主义”等,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的教育传统。它属于与当时进步主义

教育运动相对的新传统派教育,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性不变,教育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是永恒不变的。

(二) 永恒主义的两个分支

永恒主义作为现代教育哲学流派它又有两个分支:世俗的永恒主义和宗教的永恒主义。 世俗的永恒主义,可称“古典主义”或“复古主义”,以美国教育理论家赫钦斯(R.Hutchins)、阿德勒(M.J. Adler)、法国教育家阿兰(Alain)以及英国教育理论家利文斯通(R.Lavingstone)等人为代表。

宗教的永恒主义,可称“新托马斯主义”或“新经院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马利坦(J.Martain)。

二、永恒主义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上的体现,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长时间的经济危机,各国经济萧条,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人们的道德水准也急剧下降。经济上的滑坡带来了政局上的动荡。30年代中后期,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相继建立了法西斯政权,美国的恐怖组织“美国军团”也于1934年组织50万人进驻华盛顿,企图实现法西斯专政。这些法西斯政权和恐怖组织希望通过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控制经济的下滑,继而控制整个人类。面对如此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但社会风气淳朴的往昔岁月。

在教育领域,当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美国公立学校处于主导地位,但它对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产生于19世纪后期,它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的。它以进化论、科学实证主义等现代认识论和价值观为基础,在教育中将儿童的兴趣和社会的当下需要置于中心位置,注重细节问题的解决。一些教育人士认为,它所提倡的那种漫无目的、杂乱无章的课程系统,以儿童为中心、放任自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没有严明纪律的学校管理,造成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破坏了人们往昔较为稳定的心理和社会文化,呼吁要通过教育培养真正的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公民,以维护原有社会秩序。永恒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相对立而主张恢复传统古典教育或人文教育的要求下产生的,但它又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而属于“新传统派”教育。

三、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的思想基础

(一)以古典实在论为基础

永恒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古典实在论。基于古典实在论,永恒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先验的“实在”所组成。因而世界上存在着由“实在”构成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即知识存在于绝对不变的普遍的真理之中。在永恒主义者看来,人是世界的一部分,因而对于人来讲,也是一种固有的“实在”,即不变的人性。人性到处都一样,它虽然是潜在的,却不会因为对不同文化的信仰而消失。他们又认为,人生下来时他的理性或潜能并没有以完善的形式被赋予,存在着不少欠缺,要改善人性,就意味着要使人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人的潜能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才能不断完善。在永恒主义者看来,既然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本质到处都是相同的,因此教育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是永恒不变的。 (二)崇尚古代文明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古希腊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完美和谐;人们知道人的价值并且尊重人的价值,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知道教育是使人过真正的人的生活的重要手段。永恒主义者认为。人性是不变的,控制宇宙的永恒法则也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所以,适合古希腊人的教育也同样适合于20世纪的美国人。因而,他们立足于传统中发现的普遍的真理,并用它来改造现存的文化模式。

四、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点

(一)课程与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理智的发展

永恒主义者从唯心史观出发,认为人性是永恒的,人和宇宙都是理智性的产物,因此他们把学校看作是培养人的理性的社会机构,把培养人的理智看作是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在永恒主义者看来,“因为推理是我们的最高目的,所以发展智力应该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工作重点”。赫钦斯明确指出:“理智的美德是由理智能力的训练而获得的习惯。一种受过适当训练的理智,一种适当形成习惯的理智是一切领域里能够起着很好作用的理智。因此,不论学生是否注定从事于沉思的生活或实际的生活,由理智美德的培养所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改善人即意味着最充分地发展人的理性、道德、精神诸力量。一切人都有这些力量,一切人都应充分地发展这些力量。 (二)课程与教学要为生活做准备

生活准备论是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永恒主义认为,学校绝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真实社会生活的“情境”和“雏形的社会”,学校始终是一个人工造成的、有价值的机构。在这个人为的机构中,要充分的发展儿童的智力,从而为将来的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永恒主义还继承了传统教育关于儿童的学说:每个人都具有成为理性的人的潜能,而要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必须通过教育这种锻炼和学习过程,亦即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过程。

(三)以“永恒学科”为核心

永恒主义者从“永恒真理”中引申出“永恒的学科”是训练学生理智的最好办法,因此他们强调学校课程的确定是教育家和教师考虑的问题,不能听凭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教育家和教师应该以“永恒学科”为核心为学生设计和确定课程。在永恒主义者看来,所谓“永恒的学科”主要是历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古代伟大人物的著作,因为“一种良好的教育包括对真理的探求和理解??真理能在文明的伟大作品中找到。因此,永恒主义者特别强调学习古人的伟大作品的重要性,如科文斯通提倡学生尤其要重视学习古希腊思想家的著作;阿兰则公开强调学生要回到古代伟人那里去,和古代思想直接接触;赫钦斯更是阅读古代伟人作品的鼓吹者和实施者。

赫钦斯赞成一种含有永久的或永恒的研究内容的课程。他特别提倡学生阅读古代伟人的经典著作。他还具体地分析了永恒科学的基本特点或“长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1、能开掘出人类的共同要素;2、通过这些学科的学习,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的观念,有助于人们之间的沟通和联系;3、永恒学科集历代伟人思想之精华,是人们学习人类文明最有效的捷径;4、永恒学科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深学问以及进一步深入认识世界的基础。 (四)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

永恒主义者认为要促进学生理智的发展,除了让学生学习以“永恒学科”为核心的课程外,还特别注意强调学生应该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在他们看来,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理智的活动,因此教育教学就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的愿望和兴趣。他们强调学生应该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要服从学校教师的管教,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永恒主义者认为“永恒学科”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难教难学,只要教师努力教,学生努力学,教学方法得当,学生是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永恒学科达到发展智力和形成良好个性的目的的。永恒主义者强调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科目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散见于永恒主义者论著中的关于教学方法方面的主张主要有:反对灌输;反对填鸭式的记忆;发挥家长作用,督促、鼓励孩子多做家庭作业;倡导“沉思”的学习方法等。而永恒主义者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中,最有特色的是问答法和读书法。永恒主义者主张教师在讲解古典名著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古典名著的有关章节,熟记有关段落,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直接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该激励和指导他们像古代伟人那样去思考,体会伟人的内心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使他们在学习古代伟人名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身心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对永恒主义的评价

永恒主义自20世纪30年代的产生发展到50年代的高潮,其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法西斯主义在世界上的暴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愤慨,美国也不例外,所以,人们关心战争的进程及胜负远远胜过了教育问题。“由永恒主义者所提倡的古典教育,只对少数美国公民有吸引力,但这些人通常是社会知识界的领导人,他们是有能力明确表达和阐述永恒主义观点的人。”因此,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还是给了人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对教育目的的论述有一定的合理性

永恒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智是人的最高属性,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理智为目的,最终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人。从人类存在意义上说,这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人的理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社会性,其丰富内容蕴涵于人类绵延的文化中。教育既是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对人的社会性的培养,那正是为了使每一代人都具有人类所特有的理性永恒主义者并不满足人类存在特性的培养,进一步说, 他们也关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所以,他们所培养的具有理性的人不仅能适应世界,还能有目的地改造世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工具或手段意义上的。他们所追求的是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教育与人的和谐统一。

(二)对部分传统教育思想的坚持也有一定合理性

永恒主义者毫不顾忌坚持某些“传统教育”思想,乃至被称为“新传统派”教育。它所坚持的与“进步教育”明显矛盾的一些教育思想,如以书本为中心,强调分科教学,主张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等观点,带有一定的合理性。既然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学习人类积累的间接经验为主,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不容忽视。而课堂教学也是为各国教学经验所证明的最有效率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至今仍在广泛采用。基于这些原因,这使得永恒主义教育,虽然坚持“传统教育”思想,被称为“新传统教育”派,甚至保守主义,但并没有遭到严厉的贬斥。

当然,永恒主义教育也有难以克服的自身缺陷,主要表现为: (一) 它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

错误的哲学前提只能导出错误的教育结论。永恒主义者强调人理性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永恒的”、“共同的”、“独立存在的”,这显然是一种静止的、抽象的人性观,也是唯心主义人性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应当把理性放在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下、不同历史的阶级斗争时期去具体考察。人的理性并不具有自在性, 它是受杜会生产发展、阶级斗争的状况所制约的。由此错误的理性观、人性观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