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7:37: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根据这一认识,孔子曾极具挑战性地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虽然冉雍的父亲是\贱人\但因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认为他可担当君主之大任.此言一出,对其弟子和后儒影响极大.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些肇始始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结论,体现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意蕴.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致大境界,

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