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大全(带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7:12: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支气管扩张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7.4.04

支原体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支原体肺炎 小叶性肺炎 病原菌 肺炎支原体 多种细菌

发病情况 多为青少年 小儿、老人、体弱、久病卧床者 炎症特点 非化脓性炎 急性化脓性炎

病变部位 肺间质 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小叶 肺组织结构破坏 无 形成脓肿时可有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多有发热、倦怠、头痛、剧烈咳嗽、几乎无痰 常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可有发热、咳嗽、咳痰

肺叶实变的体征 无 融合时可有

预后 痊愈、良好 多数痊愈、少数体弱者预后差

并发症 一般均无 脓血症、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7.4.05 ⑴肺硅沉着病 ①游离的二氧化硅微粒在肺内蓄积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职业病;②以肺和肺门淋巴结等形成硅结节及间质纤维化为其基本病变。

⑵病变特点 ①肺硅结节形成;②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⑶肺硅沉着病可分为三期:①第一期 硅结节形成主要局限于淋巴系统,病变主要在中、下叶近肺门处;②第二期 硅结节明显扩展到淋巴系统以外的肺组织,硅结节数量增多并互相融合,肺间质纤维化,但病变范围不超过全肺的1/3;③第三期 硅结节呈瘤样团块,直径超过2cm;或肺间质纤维化严重,病变范围超过全肺的1/3。

⑷常见的并发症 ①肺结核;②肺源性心脏病。

7.4.06 ⑴肺癌扩散途径:①直接蔓延 向纵隔、心包、横膈、胸膜等处直接侵犯,在肺组织内可沿支气管及肺泡间孔向周围播散;②淋巴道转移 胸内以支气管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为多见,胸外以锁骨上、腋下淋巴结转移较多见;③血道转移 常转移至脑、肾上腺、骨、肝等脏器。

⑵鼻咽癌扩散途径:①直接蔓延 破坏颅底骨,以卵圆孔处破坏最多见;②淋巴道转移 先至咽后淋巴结,然后至颈上深淋巴结;③血道转移 骨、肺、肝为最常见。

7.4.07 ⑴死者生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肺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 ⑵诊断依据:

1)支气管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增多,部分鳞状上皮化生,个别管腔内见黏液或渗出物形成的栓子,管壁黏液腺增多并肥大,管壁软骨灶性钙化及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双肺末稍肺组织过度充气、扩张、肺泡壁变薄、部分断裂;灶性实变区见肺泡内及细支气管腔内有浆液、

中性粒细胞充填,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3)右心室壁厚0.3cm,右心腔明显扩张,肉柱及乳头肌增粗,肺动脉圆锥膨隆,左心及各瓣膜未见明显病变。肝脏体积增大,淤血,呈心源性肝硬化。其他脏器有变性、淤血。 ⑶死亡原因: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⑷发展过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支气管肺炎→肺性脑病。

⑸发生机制: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引起阻塞性通气障碍,破坏肺的血气屏障结构,减少气体交换面积,导致换气功能障碍。使肺泡气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低氧血症引起肺小动脉痉挛;缺氧还能导致肺血管构型改建,使肺小动脉中膜肥厚,无肌型细动脉肌化;还有肺血管数目减少,均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和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导致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支气管肺炎加重肺损害和缺氧。可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诱发的脑缺氧、水肿、呼吸性酸中毒而发生肺性脑病。

一、名词解释

8.1.01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8.1.02 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 8.1.03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 8.4.04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 8.1.05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8.1.06 胃炎(gastritis)

8.1.07 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 or Councilman body)) 8.1.08 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

8.1.09 假幽门腺化生(pseudopyloric metaplasia) 8.1.10 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

8.1.11 毛玻璃样肝细胞(ground-glass hepatocyte) 8.1.12 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

8.1.13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 8.1.14 假小叶(pseudolobule) 8.1.15 蜘蛛状血管痣(spider angioma) 8.1.16 小肝癌(small liver carcinoma)

8.1.17 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8.1.18 羽毛状坏死(feathery necrosis) 8.1.19 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四、问答题:

8.4.01 简述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8.4.02 简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

8.4.03 阐述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发生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8.4.04 试以肉眼形态特点区别胃的良、恶性溃疡。 8.4.05 简述门脉性肝硬化时主要的侧支循环和合并症。

8.4.06 简述慢性胃炎的分类和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 8.4.07 8.4.07 临床病理讨论

男性,50岁。肝区隐痛2年多,双下肢反复水肿8月,复发加重伴乏力、腹胀20天入院。2年多前开始不明原因出现肝区疼痛,为持续隐痛、伴鼻出血及刷牙后牙龈出血。体格检查:颈部和面部见多个蜘蛛状血管痣。右侧腹上区膨隆、叩痛,肝肋下未扪及,剑下4cm,质韧。脾大,腹腔积液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入院后经保肝、利尿、支持等对症治疗。于入院后2周突发呕血,抢救无效死亡。

尸体解剖发现:口、鼻腔内有血性液体,胃及空肠内约2000ml咖啡色液体,胃底食道下段静脉曲张,并见一破口,长约1cm。肝:体积小、质硬、表面为0.1cm~0.5cm不等的细小均匀的结节。镜下见肝小叶结构破坏,代之以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假小叶间纤维结缔组织内慢性炎明显,肝细胞广泛变性、小灶性坏死。脾:大、重450g、暗红色,切面有较多血液流出。腹腔:各脏器无粘连,腹腔内有淡黄*色液体1000ml。其余各脏器除双肺胸膜广泛陈旧性粘连外,未见明显异常。 1.请写出病理诊断和分析死亡原因。

2.用脏器病变解释临床表现:鼻和牙龈出血、呕血、腹腔积液。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近列出答案要点)

8.1.01 ①胃炎;②胃黏膜上皮或/和腺体;③杯状细胞、吸收上皮细胞、Paneth细胞等。 8.1.02 ①胃癌;②胃壁癌细胞弥漫性浸润;③胃壁增厚变硬、腔缩小、黏膜皱襞消失,似皮革。 8.1.03 ①多种原因;②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③纤维组织增生及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肝小叶结构及血液循环途径改建并形成假小叶;④肝脏变形、变硬。 8.1.04 胃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8.1.05 ①多种原因;②食管下段黏膜鳞状上皮;③胃黏膜柱状上皮。 8.1.06 ①胃黏膜;②各种炎细胞浸润。

8.1.07 ①肝炎;②单个细胞死亡(凋亡);③胞质浓缩、胞核固缩以至消失;④深红色、均匀、浓染的圆形小体。

8.1.08 ①肝炎;②一个或几个肝细胞坏死;③炎细胞浸润。 8.1.09 ①胃体、胃底部腺体;②似幽门腺的黏液分泌细胞。

8.1.10 ①肝细胞带状、融合性坏死;②小叶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二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或两个门管区之间;③慢性中度和重度肝炎。

8.1.11 ①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②光镜:肝细胞质呈嗜酸性微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②电镜:内质网池内线状或小管状的HBsAg。

8.1.12 ①慢性肝炎;②肝小叶周边的界板肝细胞;③肝细胞坏死、崩解;④炎细胞浸润。

8.1.13 ①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②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条索;③纤维条索互相连接形成间隔;④肝小叶结构未改建。

8.1.14 ①纤维组织分割、包绕肝细胞团;②肝细胞索排列紊乱;③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二个以上。 8.1.15 ①末稍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形似蜘蛛;②肝功能障碍体内雌激素过多。

8.1.16 ①原发性肝癌;②肝脏内单个癌结节直径<3cm;③2个癌结节总和直径在3cm以下。 8.1.17 ①胃癌;②癌组织浸及胃壁黏膜下层以下者。

8.1.18 ①肝细胞质内胆汁淤积;②肝细胞坏死,胞质疏松呈网状、核消失。 8.1.19 ①严重细胞水肿;②细胞肿大呈球形,胞质透明。 四、问答题(此处近列出答案要点或列简表比较)

8.4.01 ①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质疏松化、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嗜酸性坏死、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等;②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为主;③间质反应性增生(包括Kuppffer细胞、间叶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和肝细胞再生。

8.4.02 ⑴病变特点:①溃疡小,圆形、椭圆形,边缘整齐,底部平坦;②溃疡底部分为四层,即炎性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和瘢痕层;③可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合并症。⑵临床表现:节律性的腹上区疼痛、反酸、打呃等。

8.4.03 ⑴发生机制:①小叶下静脉受压;②肝窦变窄和减少;③肝动脉与门静脉间异常吻合支形成。⑵临床表现:脾大、胃肠道淤血、腹腔积液,侧支循环形成。 8.4.04

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区别

良性溃疡(胃溃疡)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溃疡直径一般<2cm 溃疡直径常>2cm 深度 较深 较浅

边缘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 底部 较平坦 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明显

周围黏膜 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黏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8.4.05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及破裂大出血,为常见死因。痔静脉丛曲张、破裂出血(便血)。脐周及腹壁静脉曲张。

8.4.06 ⑴分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疣状胃炎。⑵病变特点:胃黏膜变

薄,腺体小、少,肠上皮化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等。 8.4.07 (一)病理诊断 1.门脉性肝硬化

(1)食道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胃及小肠内积血2000ml (3)淤血性脾大 2.陈旧性胸膜炎

(二)死亡原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所致失血性休克

(三)肝硬化→肝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降低→鼻、牙龈出血;肝硬化→门脉高压→腹腔积液、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呕血。

一、名词解释

9.1.01 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 9.1.02 R-S细胞(Reed-Sternberg cell) 9.1.03 镜影细胞(mirror image cell) 9.1.04 Burkitt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 9.1.05 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 9.1.06 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 9.1.07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9.1.08 组织细胞增生症(histiocytosis) 9.1.09 Ph1染色体(Ph1 chromosome) 9.1.10 Birbeck颗粒(Birbeck granule) 四、问答题

9.4.01 霍奇金病的组织学诊断依据主要有那些? 9.4.02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有何不同?

9.4.03 简述所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9.1.01 ①骨髓以外组织及脏器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②多见于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不足;③常见于肝、脾、淋巴结等。

9.1.02 ①一种体积大的双核状或多核状的瘤巨细胞;②瘤细胞胞质丰富;③细胞核呈双叶或多叶状,状似双核或多核细胞;④大嗜酸性核仁,周围有空晕。

9.1.03 ①典型的R-S细胞;②细胞核呈双叶核,面对面的排列,核仁突出,嗜酸性;③对霍奇金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9.1.04 ①一种可能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细胞的高度恶性的B淋巴细胞肿瘤;②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常位于颌骨、颅骨、面骨、腹腔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③非洲地区多见;④满天星图像;⑤发生与第8号染色体上的c-myc基因有关的易位,最常见的是t(8;14)。

9.1.05 ①细胞毒性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或者NK细胞)来源的侵袭性肿瘤;②绝大多数发生在淋巴结外,尤其是鼻腔和上呼吸道;③肿瘤细胞呈多形性,常侵及血管、嗜上皮性,有广泛的坏死。

9.1.06 ①骨、眼眶、皮肤、淋巴结、胃肠道、前列腺、睾丸、乳腺等处出现局限性的原始粒细胞肿瘤;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