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康震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1-6)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0:20: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一)考试进行时

画外音: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坛领袖,但是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竟然连续三次名落孙山,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志在必得的他在连遭打击之后,又会做出怎样的惊人之举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在唐宋文坛,有这样八位独具特色的文学家,他们用笔墨名传千古,他们的人生跌宕传奇,他们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为后世文人高山仰止的“唐宋八大家”。那么,是谁首先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的,这八个人入选“唐宋八大家”的理由到底会是什么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 开唐宋文坛,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集韩愈之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康震:

朋友们,以往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 李清照、辛弃疾。但如果我们说,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那么这儿有两个很简单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我们今儿来复习一下功课,是吧,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为什么是他们八个人,这里头为什么没有李白,没有李商隐,――刚才说的,没有辛弃疾呢?我们说啊,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从他这儿开始,“”就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可是有一样,这个茅坤当时编唐宋八大家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当时学习写作古文的人提供个样板,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八个人他们的古文、他们的散文写得是最棒的,是当时的榜样。所以,他选了八大家。

但是问题是我们大家就会问在当代社会,我们使用文言文、使用古文的这种几率都非常低了,我们现在讲这个八大家、学习八大家,目的在哪儿呢?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的文章,我们还要透过这文章学他们的人格、学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道德、学他们的境界。所以我们说,现在我们所谈的八大家已经不完全是茅坤时代的八大家了,那应该说是几百年前的八大家。我们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以我们当代的目光所看到的新的唐宋八大家。

大家可能又会问,说这个唐宋八大家你让我们学习,他们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呀,都有哪些成绩。大家要知道,这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加在一起,大概有九千多首。他们所创作的散文,大概有一万两千多篇,平均每个人两千六百多篇。大家要知道,《全唐文》――就是整个唐代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写的所有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万多篇,《全唐诗》――整个唐代人所写的诗,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才不过五万余首,而唐宋八大家当中,活得最长的是苏辙,活了七十三岁,活得最少的柳宗元,四十六岁,我的意思是什么,以这么短的生理年龄,却创作了这么丰富的精神的产品,他们的创作,是非常惊人的。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啊是非常辉煌的,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在他们当中,有三个人:

欧阳修、王安石、苏辙,前后担任过宰相或者副宰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理、或者副总理。还有三个人曾经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是谁呢?欧阳修、苏轼和苏辙。翰林学士是个什么职务?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和诏书的权力,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还曾经有四个人担任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苏轼、苏辙、韩愈、还有一个曾巩。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边的高官,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这么说一句简单话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这个人生履历,他们做官的这个经历,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历的一个缩影。

画外音:

对“唐宋八大家”有了一个整体上的大致梳理之后,让我们依次走近这八位文学家,触摸他们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韩愈生于唐代中期,即公元768年。韩愈字退之,河南孟州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并称“韩柳”。那么,韩愈为什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呢?康震教授解读读唐宋八大家为什么一定要从韩愈开始讲起呢?

康震:

那么,这八大家我们总不能一起开始讲,从谁开始呢?是吧,总要先选一个开头,从谁开始呢,我们可以先给大家背两段话,让大家看看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谁,这话是怎么说的呢,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这个题出得很没水平,因为百分之百的人都知道这是谁说的。没错,就是韩愈的《师说》和《马说》里边的名句。有人可能说你这就没意思了是吧,唐宋八大家,不是宋唐八大家,你肯定要先从唐代人讲起,那韩愈可能年龄还比柳宗元大点,所以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大家这么说,就是对韩愈不了解,韩愈在唐代的影响力要比柳宗元大,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期活动于唐代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而柳宗元因为呢在年轻的时候三十多岁就被贬到偏远的湖南和广西,所以他在整体的影响力上比不得韩愈。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宋代的大文人苏轼对韩愈有一个非常精准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盖棺的定论。他说韩愈这个人是怎么样一个人呢,说韩愈此人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这是什么意思啊?第一,说他的文,说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所谓“八代”,就是从东汉一直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边,所有的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反过来说,韩愈所写的文章超越了之前的八个朝代,超越了之前的六百多年,独树一帜,蔚为新风,所以他是文章大家。说他“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复兴什么儒学啊,复兴儒学里边的仁义之道,就是要复兴孔孟之道,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呀。所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个大忠臣,何以见得,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不惜什么呢,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可是他是个什么呢,大忠臣。最后一条说,

“勇夺三军之帅”,我们觉得奇怪,韩愈是个文人,是吧,一介书生,谈何勇夺三军之帅呢。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使,就是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武装的割据势力,想要谋反朝廷,韩愈以一介书生,单刀赴会,面陈利害,最后呢让想要谋反的藩镇的节度使的首长幡然悔悟,臣服朝廷,立下大功一件。所以你看,苏轼对于这个韩愈的评价是非常全面的。文,一代文宗;道,一代哲学家、思想家;忠,一代忠臣,忠贞之士。最后,文人最缺的一个,他都有,在军事上,在战略上,他也有奇谋。

画外音: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无疑是非常全面的,而走近这个近乎完人的大文学家,我们发现,韩愈的成长却历经磨难。韩愈三岁时父母双亡,跟随哥哥颠沛流离,十二岁时哥哥英年早逝,靠嫂子抚养长大,这种苦难的生活给了韩愈很大的锻炼,同时也增加了他刻苦求学的决心和动力,加之韩愈的文学天分极高,所以当韩愈参加科举考试时,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可是,接连三次都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榜上有名。那么,这个未来的文坛领袖为什么在科举考试时连受重创,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康震:

实事求是地讲,唐代的科举考试很难考,难得很,为什么难得很?录取的人少啊。宋代,南宋、北宋加在一块儿,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四万人左右。唐代呢,也是差不多不到三百年吧,二百九十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也才不过四千多人哪,差了十倍了,平均啊每年也就是十来个人。录得多点,碰上个大年了,三四十人,碰上个小年了,可能就十来个人。你这个一对比你就知道,那个进士科呀太难考了,这是第一。第二是什么呢,因为录取的人少,所以有的人艰苦卓绝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考。韩愈是考了四次考中,我告诉你,这算命好的,这就算是什么呢,这就算是特别轻松地考上了进士。可以告诉大家几个“悲痛”的数据,唐代的几个文人,比较有名的,有个叫黄滔(晚唐文学家)的,考了二十三年。还有一个叫孟棨(晚唐文学家)的,也是考了三十多年。刘得仁(晚唐诗人)考了三十多年,到死还没考中。最滑稽的是什么呢,是唐召宗的时候,朝廷因为平定内乱,皇上高兴,说这个打了胜仗,应该有所表示,怎么表示呢,就在这科举上面,可以放宽一点嘛,今年可以破例地召几个岁数大的,那年录了五个人,五个岁数大的人,这五个老考生啊,有两位都过了七十岁了,有三个都过了六十多岁了,当时美其名曰“五老榜”。可是你要知道,人有限的年龄,能做事情的年龄,也就是在三十岁到五六十岁之间嘛,你到七十岁才考中进士,一个人一生的最好的时光、最有创造力的时光,都蹉跎在了漫漫的科举道路上。所以我们说韩愈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尝到了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对一个人才的这种折磨,在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当中,既要能够适应考试的需要,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个性,还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能做到这些,太不容易了。

刚才说了,那为什么他考中了呢?现在就来说说他为什么考中。其实这一年也不好考,参加考试的人有千余人,录取了二十三个人。

他能考中,第一个原因,是主考官好。当时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也就是国防部的副部长陆贽。陆贽这个人不得了,是唐代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唐德宗时期最为优秀的政治家,这个人见过风浪、经过世面,在政治上是非常务实的,而且呢也是雷厉风行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