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5 6:31: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课堂运用讲授法(或划书法)为主的对照班存在着“三对突出的矛盾”:时常有问题在脑海中呈现与主动提出问题行为滞后的矛盾;强烈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与探究行动行为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教学与积极主动参与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行为滞后的矛盾。而运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班课堂中已形成了学生面对问题的态度已是自然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已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课堂中原来存在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三)、培养了学生提问答疑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李政道坦言:“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问!”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提出问题不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问题讨论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

提出问题 对照班 实施班(初期) 实施班(后期) 备注 3.2 7.6 12.2 学 生 提出有效问题 2 3.7 8.3 数据为课堂教学抽样的平均值 通过课堂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实施初期,课堂中学生提出问题的频次比对照班明显增加,学生问题意识明显增强,课堂气氛活跃,但所提问题及讨论的方向往往会游离课标要求,而实施后期,学生经常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质量明显提高,分析问题的深度、广度有了明显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实施前 实施后 备注 发散性思维 22% 35% 联想能力 28% 37% 随机应变能力 16% 39% 创造能力 6% 18% 数据为2007年11月与2008年5月两次的抽样的平均值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问题意识与能力 1、有利于教师深钻大纲、教材,养成勤奋好学的师德作风。因为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备课,不但要准备好主要问题及提问顺序,而且要预估学生的提问及对问题的回答,甚至还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等。

2、有利于教师问题意识、提问技巧的提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德加默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to question well is to teach well)。”所以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决定“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个教师如自身不具备问题意识和掌握提问技巧的话,是无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教会学生提问技巧的。为此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提高提问技巧,不但要做到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而且要做到提问具体准确、有趣味性、启发性、梯度性。

完善后的教师课堂提问形式的调查表(后测)

10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呈现、解决的方式是(可多选) 教师提出并解答 教师提出师生共同探究 23% 31% 教师 提出问题 提出有效问题 9 7.1 数据为课堂教学抽样的平均值 21.2 8.3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33% 9% 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1% 7% 实施班 对照班 3% 55%

对照班 实施班 备注 五、问题与思考 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有了以下二个发现: (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课堂教学效果不一定成正比。 现在大多数学校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是以成绩论英雄的。

实施班 对照班 备注 初一第一学期期末成绩 平均分 86.8 87 优秀率 19% 20% 初一第二学期期末成绩 平均分 83.2 87.1 优秀率 26% 21% 两学期期末统考成绩,优秀率按整个年级段20%算的 通过对实施班和对照班两次期末成绩的分析,我们发现:成绩好的且课前能预习的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思维开阔,如鱼得水,上课比较积极,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最明显的体现是阅读材料题的回答精而准;而成绩差的课前又不预习的在课堂中处于从属地位,课本不用划了,他们更轻松了,往往是人在课堂心游离在外;而对处于中间地带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上课容易开小差的学生来讲,常时不时的插一些超课标的问题,他们中的许多人课堂是积极参与了,但卷面成绩效果是划书好得多。从卷面成绩看,实施班的平均成绩不如讲授法上课好,这也许与我们的考试试题有关,也许与课堂中的角色有关,老师提问更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也许与学生的性格、学习基础有关。

(二)学生问题意识培育在课堂,实践在课外

学生问题意识的开发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在社会活动。一年来,许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增强了,总爱对身边所看到的、听到的事去探究、探究。今年4月学生们做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仙居白银“土法”炼制的调查与分析》、《农村废弃农药瓶(袋)处置状况的调查》都获县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一等奖。现在还有许多小课题组(上课中的合作小组)在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这也许跟我们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时更多的利用情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注重启发学生利用情景提问及学会解决问题有关吧。

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课堂时间、教学进度难把握。

1、由于学生各异,有的学生腼腆,发言总是提不起声音,导致效果不好,难以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不得不进行复述,浪费了很多时间。

11

2、大多数学生所提的问题肤浅,提问有效性差,切口找不准,甚至经常偏离主题,需要老师不断地引导,导致时间上来不及。

3、许多学生答题不够完整,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去完善。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又要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归纳,并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这又要占用时间。

(二)由于学科的限制,学生预习的时间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冲突。除了课堂,许多班主任不希望学生把时间花在中考只有100分的历史与社会和思想政治学科上。

(三)维持课堂纪律方面,学生教师未熟悉规则时效果不好,课堂乱轰轰的。应该在实施教学前就让学生熟悉规则和强调纪律。

(四)情境提出时,老师如何根据情景启发,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存在一定的难点。因不同的课,所提供的情景不同,启发时所用的方法也不同,没有统一的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问题研究》,齐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让“情景教学”走进新课程》,张红仙,2004年10月。 3、《教学模式论》,李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4、《课堂有效提问方法》,李敏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 5、《教师的教学提问与教学应答》,田晓娜主编,教师基本功实用丛书。 6、《中小学生成才方案》系列,王悦主编,蓝天出版社。 7、《今日教育》,2006年4月第123期《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等。 8、《素质教育理论丛书》,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编

12

课堂天地 还与学生

-----------《秦朝一统》的片段教学案例

仙居县安洲中学 李丽芬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飞跃时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渴望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改变社会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的现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既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期教师肩负的责任。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大多数学生信息量少、课外知识面狭窄、胆量小、基础差,加上客观上又不重视,所以学习社会课的兴趣普遍低落,这更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本案例根据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秦朝一统》一目中的秦修筑长城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学生主体参与活动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案例过程

师:说到秦朝大家都知道秦修筑长城的历史。现在我们来阅读两则资料,思考两位伟人是如何评价秦修筑长城的。

(打出自制投影片显示) 孙中山对长城的评价:

孙中山视长城为中国最伟大的工程,说:“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荻,不待宋明而在秦汉之时代矣。”

鲁迅对长城的评价:

鲁迅曾一言以蔽之:所谓长城,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是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增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体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师:两位伟人对秦朝修筑长城的评价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他们分别持什么样的态度?

生1:孙中山持肯定态度,充分肯定秦朝修筑长城的防御作用。

生2:鲁迅持否定态度,认为秦朝修筑长城反映的是徭役的残酷,长城内外交流阻隔。 生3:我认为鲁迅对长城的评价有反驳孙中山的意思,即否定长城的防御作用。 生4:两位伟人对长城的评价为什么不同?

师:由于角度不同,两位伟人对秦修筑长城评价确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肯定,一个否定。那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秦朝修筑长城的利与弊呢?当时人们对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有何看法呢?而你们的态度又如何?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本知识,上述观点,以及平时听到的搜集到的资料开始思考,分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组一:我组认为秦朝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侵犯,巩固统一。正如孙中山所说的长城在防御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修长城是必要的。

组二:我组认为秦朝修筑长城是秦朝国力昌盛,人心所向,秦始皇决策适当的一个表现。 组三:我组课外查阅过《史记》,《史记》记载了秦朝修筑长城确实起到了防御匈奴入侵的作用,故我组认为修筑长城在当时是必要的。

组四:我组认为在当时条件下能修筑这样工程浩大、雄伟壮观的长城,体现了中国人民

13

的智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组五:我组认为秦修筑长城是劳财伤民,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反映了秦朝繁重的徭役,也是秦朝暴政的一个表现。另外就军事作用而言,长城没有达到当时统治者目的,实际上一旦中原王朝军事力量削弱,长城就形同虚设,秦始皇死后匈奴就越过长城占领了河套地区。修长城弊大于利,没有必要。

组六:大家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孟姜女哭长城正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被奴役的历史见证,反映了长城埋下了多少尸骨。因此,我组认为站在当时百姓的立场上秦朝修筑长城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场灾难。

生:老师,能否说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师:好的,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的请给大家讲述一下。(讲述完) 生:老师,那故事是否真实?孟姜女哭长城真的能把长城哭倒吗?

师:首先,请大家想一想,建造如此浩大工程由谁承担?(学生集体回答:百姓)如果百姓都去服徭役,就会导致什么?

生:家破人亡,怨声四起。 生:??

师:史料上没有这个故事的记载,当然长城不能被哭倒,但我们可以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了解秦朝徭役的繁重及当时老百姓怨恨长城,恨不得把长城哭倒的事实。经过刚才分析讨论汇报,同学们对秦朝修筑长城能够从多角度认识利与弊,很好。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让我们走进长城再次探究秦朝修筑长城对今天的利与弊。

学生1:长城是我国旅游胜地,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

学生2: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工程,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学生3:我从网上看到过有人主张中国边疆以长城为界,认为长城外面就是另一个政权和民族的疆域,实际上长城外边同样是我们的国土。从这个角度看秦修筑长城不利于祖国关外关内民族团结及祖国统一。

学生4:我认为长城建成后历史上长期把北方游牧民族拒之关外,如秦汉明时期北方边疆就以长城为界,这样限制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

学生:??

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城的价值究竟又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总结:长城是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我们先民在极其贫乏的物质条件下,用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力量与决心,其留下的精神财富远远大于物质财富。我们今天应重拾这智慧、力量和决心,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发扬“长城”精神完成我们祖国统一大业,在海峡两岸筑起永不分离的万里长城。

师:通过本节课对秦朝修筑长城利弊的探究,我们知道世上任何事物的创造往往都有利和弊,因此要学会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重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 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高,改变了原先社会课学习中学生死记硬背的状况,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案例设计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学习的极大热情,不再将学习社会课当作读读背背的苦差事,而是带着兴趣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如杂志、网络、电视等搜集筛选资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擅长电脑的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