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5 16:10: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台州市2008年度规划课题优秀结题材料

历史与社会“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有效性实施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李 丽 芬

承担单位: 仙 居 县 安 洲 中 学 立项时间:2008年1月 完成时间:2008年11月 立项单位:台 州 市 教 科 规 划 办

历史与社会“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有效性实施的研究

仙居县安洲中学课题组*

[摘 要]: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少年,而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源于问题。但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缺失,而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实施中教师又面临着许多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历史与社会“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实施的课题研究。发现:这种教学法虽然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进度的调控上和情景启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却能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问答疑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可贵的是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问题讨论式 有效性

一、课题的提出 (一)“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古今中外,许多人都认识到“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 我国课改初期一些教师上示范课,他们在开展课堂主要活动时都有“问题讨论式”教学的运用。这种教学法不但能让我们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理念,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达到“我要学习”的目的,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提高,也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但纵观目前教师上课,课堂上仍然用接受式学习方式呈现之,即使是探究,也只是验证性探究,灌输式探究。为什么具有亮点的教学法却使许多教师望而止步呢?

究其原因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实施时,教师面临许多困惑难以解决。如何调控学生讨论时的课堂纪律;如何把握问题讨论的方向性,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不游离课标要求;如何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何把握教学进度、课堂时间;如何激发学困生问题意识,避免他们在讨论中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教师们面临中考的压力。如果把中考等考试比作是“旗帜”,把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比作是“跑步”,那么我们教师是让学生向“旗帜”看齐呢,还是轻装上阵“跑步”呢?如何“举着旗帜跑步”,大部分教师茫然了,新课改老教法。

(二)目前教学中的师生现状 美国哈佛大学的师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考察目前我们教学,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缺乏问问题的兴趣,问题意识缺失。具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来不想提问题,存在思维惰性,学习处于盲目状态,一味接受,从不发问;一类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这类学生心中虽有困惑、焦虑,但迫于某种压力未能表现出来,问题意识呈潜在状态,假如上课教师点名,他们也是能提出几个问题的;一类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尽管思维活跃,但 *课题负责人:李丽芬 课题组成员:张润芝、徐秀英、林卫近、许炜方、杨小可 报告执笔者:李丽芬

1

因存在知识、经验、语言等的障碍,或限于思维发展的水平,提问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见附件1)

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源于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学重在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 题”,而忽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对学生感兴趣的、出自思维发展自身 要求的问题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或干脆在课堂上制止,过多重视知识教学,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一是不敢提问题,二是不知从何提问题,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 态,问题意识日渐淡化。(见附件2)

(三)课题提出研究的依据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反映论和矛盾论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方法论基础。它不仅从感性认识出发,也能依概念、范畴、原理、规律来对客观现实作出理性反映即创造性反映,而这种创造性反映的基础就是矛盾,矛盾又表现为“问题”,即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人的脑海里,解决逻辑矛盾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问题性”教学法是以反映论和矛盾论为依据的。

“问题思维性”理论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心理依据。即人在解决某个问题时,由于现有条件没有提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即完成创造性活动,这种情境称为“问题情境。”人在讨论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既使用推论方法即逻辑论证法,也使用非推论的直觉性(顿悟)。

国际上流行的“合作教学法” 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教育学的理论依据。

所以本课题组选择了以历史与社会“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实施为切入口,目的是: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历史与社会课堂中问题意识缺失的状况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关系,使教师明确新课程教学中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必要,同时能关注“问题讨论式” 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

2、通过“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预防与矫治学生学习上的“彼得.潘”病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的发展。

3、通过该教学法的实施及普及,改变教师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做法,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增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教师勤奋好学、关爱全体学生的良好师德作风。

4、通过研究可以改变现有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现状(一是仍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教师为了赶进度,“满堂灌”、“填鸭式”方式仍普遍存在。二是用活动式或小组合作式的新课程教学法,教师备课为设置种种活动而忙死,上课课堂热闹闹,纪律乱糟糟,考试答案很搞笑。),达到把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与现有的新课程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从而使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更加实在和有效。真正做到“举着旗帜跑步”。

5通过研究,能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和做法来解决“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实施中的缺陷,使我们教师能积极地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并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国内:我国古代就有了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 ,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现代沈怡同志和林仁明等教师对用问题来组织历史课教学作过实施和较详细的总结说明。湖南教育学院杨燕老师概括总结了地理课提问四法。重庆市巴蜀中学历史教研室张勇反思了“问题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

反思一:过滥的“问题”教学;反思二:问题教学不等于提问;反思三:应重视问题的“生成性”;反思四:应注意问题的价值导向。广西玉林市教科所明确提出“问题教学法”包括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练习和简洁转新四个步骤。诸暨市暨阳初级中学金旗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中提到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富阳市福光中学唐江根的《新课标下鼓励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策略》中提到了鼓励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策略和提问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外:古希腊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产婆术” ,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施证——结论,从而把问题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当前,美国中学流行一种讨论法,课堂中让学生自由地讨论,讨论的主持者是监督而不是在指挥讨论。1975年出版的马赫穆多夫的专著《问题教学》在前苏联享有“当代问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百科全书”的声誉。此后,各科教学法中有关问题教学的研究也大大加强了。

三、历史与社会“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的实施 (一)概念界定

所谓“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把教材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由老师或者学生提出来后,再通过大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方式和思维需求,通过师生设问、师生解问、生生设问、生生解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给学生思考时间,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追求真知的愿望,用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达到乱中理丝的目的,将大难点化解成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通过讨论方式,再辅之以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是依据朱熹在《白鹿洞学规》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行之”这一学序并赋予新的内容而展开的。博学主要是指对教材认真预习、阅读、反复推敲。审问主要指激疑、设问,要求学生就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质疑、设问,刨根问底,并对问题进行提炼、排列,使之形成问题链。博学、审问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在学生课前预习和问题情境创设、分组讨论这三个环节上。慎思,指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据材料分析问题能力。明辩主要指学生能依据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能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行,指应用,能对材料中内容进行识记、理解、评论和分析等。

(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操作过程 1、教师课前准备: (1)、把握课标,认真备课,多涉猎一些与本课有关知识或相关书籍、资料。

(2)、预估提问:针对本课内容预估学生会针对哪些知识提问,以便课内顺利作答,同时要针对学生容易产生忽略的地方认真准备。

2、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 (2)、提出问题(就不能理解的知识提出问题并打好草稿。) 3、课堂实施过程: (1)、问题情境设置。可利用学生身边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热点材料作为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课堂合作小组,相互就本课内容交流问题,每

3

小组指定一名组长提炼本小组反应最突出问题。)

(3)、教师、学生答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提问答疑,同时向学生讲清本节课应掌握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并板书重难点知识。(尽量展示实物、图片、挂图,也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解说,使课堂更直观、更有新意)。

(4)、巩固知识。(教师就须掌握的知识抽测部分学生,并及时纠正、补充,布置课后作业及学生课后复习等来巩固课堂知识点)

(三)“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具体做法 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中,发现许多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处于“休眠”状态;学生讨论也存在较多问题;教师、学生答疑缺乏直观性,让人无法真正理解。为使“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有效实施,下面是我们围绕以上几方面提出的具体做法: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时并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是听课前的准备,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它实际上是个对学习东西的发现过程。预习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提高听课水平,增强自学能力。

预习不是简单的看一遍,预习必动笔墨。预习分四步:疏通,大体了解教材;质疑,对教材上不理解或含糊不清的地方作“?”;求解,查找和阅读资料,对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解决;回想,将独立看过并初步理解的内容回想一遍。

例如:在《人口与民族》这一课中,我们教师应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通读教材,对课中人口分布状况、各民族平等等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并试着查参考书和电脑自己解决,并要领会该课中的主要内容。

2、问题意识的激发

在实施该教学法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从来不想提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学困生也属于这一类),因此,我们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不但要把握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而且要把握历史与社会课课程标准,尽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出发来设置问题情景,并使问题情景具备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层次性等(初始情景——后续情景——发展情景)条件。

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品一品。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把现实社会生活作为设计标准的基点,强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如:在《人口与民族》这一课中,利用节假日大街上人山人海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欣赏中品出我国“人太多、人均占有的空间太少”。

又如:在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通过播放视频片段:北方的民居、暖炕;南方赛龙舟;草原的赛马;青藏高原的藏民等,使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进而引出下面话题。

创设动画情景,让学生乐一乐。

初中生对于形象的实物、投影、动画卡片、多媒体动画非常感兴趣,利用这些容易启迪、开发、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对创设的问题情景产生可持续的动机。

如:在《人口与民族》这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动画情景,许多人在争着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