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2 20:00: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武汉市同济附中 钱彩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原子的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课题1的内容,它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上的深入学习。从本单元知识关系图来看,原子处于核心地位,不仅是连接宏观组成、微观结构的纽带,而且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价、化学式奠定基础,并为高中化学中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

律埋下伏笔。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实验、假说、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在建模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

通过原子结构图表的分析、推理,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在观察图表的过程中,增强信息的收集、处理的能力。

通过课前、课后“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的小论文的书写,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史实,让学生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大量生动的原子结构的模型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第- 1 -页 共5页

重点:原子的构成。(本课题的核心知识点,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难点:初步建立核式“原子结构”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建模是研究微观粒子的重要方法,把“看不见”的抽象变成“看得见”的直观。对于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的学生,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用学生的话来说“在那么小的空间里还要塞进一个微观的小世界,这样精细的结构很难想象是如何形成的”万子缘文中摘录)(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冗长繁琐,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

关键:原子结构中的两个等式。(体现原子结构中的两大特点: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目 的 方 法 教 师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使学生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 生 对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强→学会; 需要积累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会学。 问题激疑法: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究学习法:通过分析现象→逻辑推理→历史过程为主线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猜测原子内部结构。 归纳结论的过程自己建立核式原子结构的模型。 形象教学法:利用图片、表格等直观手段,观察阅读法:通过观察、阅读,快速获取降低难度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大量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类比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比较归纳法:通过对比,将所研究的对象经验去探究新问题,达到降低难度,触类旁通的目的。 纳入更广阔的背景中,再进行分析、归纳,揭示现象的内在规律。 三、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 布置学生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小短文。 教学环节 环节一 问题激疑 提出猜想 教师活动 展示:真实原子的图像, 提问:从图像上能直接看到原子的外观,能否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答案是否定的,既然看不到,就想象一下吧。 学生活动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畅想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生活动 根据事先写好的小论乒乓球、苹果、玩具子弹、巧克力豆、鸡蛋、拼图、细胞、蜡笔小新的动感光波…… 设计意图 学生在已学知识基础上很自然产生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 设计意图 激发学习欲望,打开学生思文,畅谈原子的结构:维,为后面的思维训练热身。 第- 2 -页 共5页

环节二 实验探究 验证猜想 提问:你的猜想对吗?你试图去验证吗? 介绍:200多年前科学家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他们还付诸了探究的行有三位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从道尔顿在大量定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实心球型原子模型,到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提出“枣糕式”原子模型,再到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核式”结构原子模型…… 迷惑不解。 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更高。 在一系列发现问题→不断修正脑海中的原补充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受科学家研究、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引用学生的话“科学的探索是奇妙的,现今的种种结论只是相对于绝大多数现有观测结果与实验相符合的,说不定哪天就会有更正确的理论……请关注这探索的过程吧,毕竟这过程比正确的最小粒子的定义更吸引人。”(熊文畅文中摘录) 提出新假说的过程中,基本历程,让学生体验和感动。在这段壮丽的历史中,子结构模型。 选取α粒子散射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卢瑟福等人观测到的实验现象猜测原子内部结构。 环节三 深化模型 突出重点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图片 讲解:原子核的结构。 给出提纲,引导学生找“核三者的关系。 展示:氢、碳原子的结构模型图片、《几种原子的 构成和质量》表,引导学生找结论。 通过分析现象→逻辑推理→归纳结论的过程逐步建立核式原子结构的模型。 进一步完善脑海中的原子结构模型。 自学得出“核电荷数=让学生信服:原子结构理论是建立在实验事实基础上的;在建模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 图文并茂,降低难度。 通过自学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 通过观察、阅读,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并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进一步认识原子内部结构,以突出重点;利用图表 等直观手段,降低难度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并由原子的质量很小引出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展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 用读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方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设计意图 用把一个C原子切成12等份取其中一块的强烈视觉冲击让学生一目了然,将这一传统难点简单突破。 12第- 3 -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