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完美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0:35: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的题型涉及范畴不外乎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而表达内容又分为识记常识、划分层次、把握意象、分析诗句描绘的画面、领会诗歌情感等方面。 一、诗歌鉴赏失分的归因

1.不明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而失分。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某些意象,其含义和折射出来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

如2004年全国卷Ⅲ考了晏几道的《鹧鸪天》。问题是这样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明了“杜鹃”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杜鹃,也叫子规,其鸣声有如“不如归去”。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常借子规、子规声来表达一种哀切凄怨清苦之情。 此外,笛声常用来传递征夫的相思之情,怀人之思,表达凄怨哀苦的感情。鹧鸪常被游子、思妇、壮志难酬之作。或引发身世之感、烘托凄苦愁情的形象。 梅、松、菊、竹常用于托物言志,表示诗人傲岸、耿介、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2.不明诗歌的解题暗示而失分。

阅读诗歌,除了整体理解外,必须认真品读诗题、注释,还要注意作者所处的朝代及写作的背景。这些因素往往暗示解题的方向。 (1)题目的暗示。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

如2002年的《春夜洛城闻笛》,试题有三个小问题: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其中第一小问取决于有关“意象”的积累,第二小问又是解答后两小问的关键,而它又可以从诗题人手分析,确定“折柳”二字的确是全诗的关键。题目中的“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而“笛”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怀人思乡的独特含义。如果明确了这点,答题就容易了。 (2)作者及朝代的暗示。 自从出现古诗词鉴赏题以来,所有的诗歌都会附上作者的名字。而从这些诗人的名字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如2004年全国卷Ⅳ《江城子》,作者是欧阳炯,出题者标明该词写于五代,我们知道五代是历史上藩镇割据严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朝代,五代的词人也多数是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及昔盛今衰的感叹的。所以,明白“五代”这一暗示,对该词主旨的把握就简单多了。 (3)注释的暗示。

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关键字词、难解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它

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在阅读时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

如2004年全国卷Ⅳ《江城子》,对“姑苏台”的注解,它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个地点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这个地方曾经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让我们不难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及六朝帝王的荒淫豪奢的生活。这样一来,对“空有姑苏台上月”含有的深意就容易理解了。

3.不明诗歌的问题指向而失分。

对诗歌问题的解答,需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如2004年全国卷I《秋思》,题干是这样描述的: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学生因不明“生活中寻常的细节”的指向意义,往往是乱写一通,结果自然是答非所问。 4.不明诗歌“情和境”的关系而失分。

诗歌中情与境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即景抒怀、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

如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诗中第二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景象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第三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景”“情”是交融的。

再如全国卷Ⅱ《木兰花》: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杨柳初醒,嫩绿浅碧,一片青烟薄雾;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如此美好,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流露出的自然是愉悦的心情。这也是情景相生。 5.不明词义而失分。

命题者往往利用有些词语或句子歧义的特点,设计易望文生义的题目,干扰考生的理解。 如:99年高考题‘漫成一首’中“风灯”可以理解为“江风吹打桅灯”,也可以理解为“防风的灯”,但是结合“平静、安宁”的意境。或结合对仗规则来理解,只能是后者而非前者。 二、高考诗歌鉴赏解题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 审诗题

题目即文章的眼睛,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鉴赏的向导。

(一)

把握诗题中的感情

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那么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件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二)明了诗题中的对象 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

听蜀僧浚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鉴赏这首诗歌时,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旬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人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是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三)弄清诗题中的事件 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时间或背景。如《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2006年北京卷陶渊明《移居》(其二):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白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吉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将:岂。?纪:经营。

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三日星期五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 “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