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版2013春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概论》课程(本)期末复习指导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4 7:45: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17.越轨:就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 (四)简答题

(说明:在下面所给答案基础上,要依据教材对相关问题的论述,展开回答,答得完整一些。)

1.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

答:政治制度运行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获得、运用和维持。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也即两个人之间的支配关系。第二种模式是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也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第三种模式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来的,可称之为“生产-运作”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司法领域;不是一种可以被占有、被分配的实体性的物;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不应只看到宏大的权利,而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

2.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韦伯指出,社会层级的划分必须考虑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政治标准这三重标准,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一个人用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或劳务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就是韦伯所说的财富。韦伯事实上直接把收入当做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是社会声望,即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所得到的评价和尊敬。生活方式相同或相似、社会声望基本一致的身份群体是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关注点。社会分层的政治因素,在韦伯看来就是权力。韦伯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

11

己意志的可能性”。

3.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些区别?

答: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前者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后者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利益损害或威胁。这两者无论在行动的目标还是组织的机制上都存在着重要的差别。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上升是中国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新特点。行动目标上前者有直接利益诉求,后者没有直接利益诉求,但以前利益受过侵犯而参加本次事件,借此发泄不满情绪。在组织机制上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而集体维权行动的组织化程度则比较高。

4.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答: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的平衡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城镇人口的比重也获得了平衡增长。第二阶段是1958-1965年的急速调整时期,在这一期间,中国城市人口先是急剧上升随后又迅速下降。第三是1966-1978年的停滞时期。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与1966年持平。 5.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我们可以把犯罪理解为破坏他人的利益、违犯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秩序的严重行为。越轨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多数犯罪行为都是越轨行为,但越轨行为中属于犯罪的相对要少得多。就犯罪和越轨而言,有些行为既是越轨也是犯罪,如谋杀。有些行为是犯罪却不一定是越轨,如赌

12

博。很多越轨行为不是犯罪,比如不修边幅的艺术家们的行为以及大多数日常生活中的越轨行为。

6.社会现代化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从经济生产形式来看,现代化指的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第二,从社会结构来看,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第三,从社会关系模式来看,特殊主义的关系模式逐渐衰弱。第四,从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来看,效率的推崇促进了科层制组织的出现。第五,从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来看,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现代国家的建立 。第六,现代化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第七,从思想观念的变化来看,现代化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7.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

答:第一,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社会组织的目标正日益单一化,以集中资源提高组织的运行能力。第二,非情感的关系。主要由业缘关系组成,以利益为纽带,关系不太亲密。第三,规范的互动形式。互动比较正式,有明确的规范,限制和约束较大。第四,复杂的组织结构。有根据组织目标精心设计的结构。

8.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会面对那些特殊的问题?

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错位、失衡、畸变、两难。错位存在三种不同形式。首先,传统因素的瓦解和现代因素的生成不同步造成的错位。其次,提出的目标与正在形成的能力之间的错位。再次,其他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实际情况之间的错位。失衡现象主要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整个国家内迅速展开。畸变指的是一些早发型现代化中的制度和策略,变成了

13

似是而非的另一种东西。两难:经济上既要求解决人民的贫困又要求增强国家的财力;政治上在强化政府能力的同时,又需要推进政治民主化、稳定政治秩序;在文化上,一方面要汲取其他现代化国家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要保护传统文化。 9.社会控制的类型有哪些?

答:首先,社会控制分为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指社会依靠那些外在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力量来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内在控制是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自觉地用社会规范来检讨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其次,从社会控制的目标来说,分成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积极控制是指为了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消极控制就是对已经发生的越轨行为进行制裁。最后,按照社会控制的方式,分为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就是通过正式制度形成来向社会成员明确社会规范。非正式控制主要通过非制度化形式实现社会控制。

10.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中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社会阶层划分的根本原则是以群体或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基础的。第二,政治标准在中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社会分层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三,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封闭性比较强。第四,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社会不平等情况相对不显著,阶层内部则出现了均质化的特征。 11.简述城市社区的特点

答:第一,从经济基础来看,城市社区的成员职业门类多样。第二,从人口结构来看,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第三,从社会结构来看,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比较大。第四,从社会关系来看,社会互动

14

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第五,从社会控制来看,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章制度。第六,从社区文化来看,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容忍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 12.社会问题的特征有哪些?

答:社会问题具有以下四个特征:首先,社会问题具有破坏性。体现在三个具体方面:第一,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第二,扰乱了社会生活的秩序。第三,社会问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影响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所以社会中任何时候都存在社会问题。再次,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这主要是就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而言的。有经济因素,有社会因素,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最后,社会问题还具有时空性。不同社会、不同阶段所面对的具体的社会问题是不同的。

13.社区的基本要素指的是什么?

答:第一个要素是群体要素,有人群。第二个要素是地域要素。一个社区指的是一个有一定界限的地域。第三个要素是生活要素。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活设施。第四个要素是文化要素。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第五个要素是认同要素。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归属感。 14.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101

(一)人格塑造:对人格的塑造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教育是与对受教育者正当的生活方式的锤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使我们获得社会性的成长,它不仅使我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遵行社会的规范,而且使我们能够以独立、自由和审慎的精神去参与对社会的创造。

(二)文化传播: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人类要得以维系,民族要得以持存,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