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撑前滚翻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6:02: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校:齐齐哈尔市第三中学 班级:初一8班 人数:32 教师:邢川 主要教材 教 学 目 标 重点 课的部分 与时间 (分、秒) 技巧——远撑前滚翻 1、认知目标:了解远撑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并能说出与前滚翻动作的区别的。 2、技能目标:7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远撑前滚翻动作,25%的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的腾空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意志品质。 远撑、低头团身 难点 身体协调用力、滚动方向要正、屈肘缓冲 组织教法和学练法 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 一、课堂常规 1、 体委整队、检查人数 2、 宣布上课、师生问好 3、 宣布本次课任务 4、 检查服装、合理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活动 1、 热身跑 学生绕场地器材蛇形跑。在跑的过程中跟随老师一起做些简单的动作。 2、 针对性活动 ①颈部活动 用头来写字,写<我是最棒的>。 ②眩晕练习 半蹲,左手捏鼻子,右手捏耳朵,向左转5圈。 ③踝关节活动 做垫子,腿伸直。脚做屈伸、内旋,外旋。 ④简单的拉伸 做垫子腿伸直,用手摸脚。 ⑤支撑 做直手臂俯撑。 各种滚动 1.前后的滚动 2左右的滚动 一、组织 全体同学2列横队站好 二、要求 1、布置好场地器材。 2、声音宏亮,有激情。 一、组织 一路纵队接一路纵队跑。跑完,2人一个垫子迅速站好,做针对性活动。 二、教法 1、再跑的过程中,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 2、老师提示2人一组一个垫子。 3、老师带领学生,用头来写字。 4、老师示范半蹲,左手捏鼻子,右手捏耳朵,向左转5圈。 5、带领学生拉伸。 三、要求 1、组织有速。 2、示范动作大方、美观,有感染力。 3、示范面不单一。 各项内容 时 间 练习次数 学生活动 一、练习队形 ♀♀♀♀♀♀♀♀♀♀ ♀♀♀♀♀♀♀♀♀♀ ★ 二、要求 1、集合快、静、齐。 2、正确着装、注意力集中。 (min·s) 1 分 钟 1 8 分 钟 4 分 钟 绕垫子蛇形跑 二、学法 1、积极跑动,精力集中。 2、跟随老师学动作,注意动作方 向,幅度。 3 分 钟 三、要求 1、 听从指挥,快速移动。 2、 动作标准、大方,美观。 3、跑动中保持前后间距。 一、练习队形 1 1

课的部分 与时间 (分、秒) 组 织 教 法 和 学 练 法 课的内容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 二人一组练习,每人最少5次。 二、教法 1、讲解支撑、蹬地、低头团身。 2、示范保护帮助。 三、要求 1、提出重点,指出不足。 2、提示学生将眼镜等摘下。 学 生 活 动 一、练习队形 各项内容 时 间 练习次数 (min·s) 3 1 一、复习前滚翻 教师示范 要点: 1、有开始和结束动作。 2、支撑、蹬地、低头团身。 3、保护帮助 掌握:一撑 二蹲 三低头 重心前移要团身的动作要领 二、远撑前滚翻的学习 1、讲解示范动作 技术要领: ⑴两臂后摆膝微屈; ⑵两腿蹬地臂前撑。 ⑶提臀屈臂头着地; ⑷低头含胸团身起。 2、看图解 27 分 钟 一、组织 看图解时集合,辅助练习时个人和小组来完成,完整练习时小组4人依次练习。 二、教法 1、观看技术图解。 1 2 3 4 2、分解学习,①半蹲前摆 准备 蹬伸 屈缓 低团 ②蹬撑练习③远撑团身练 习 指出与前滚翻的不同点, 和相同点。 3、变换练习,将一块体操3、辅助练习 垫折叠后,站在上面练习 ①半蹲前摆 。 半蹲后,前后大幅度摆臂。 ②蹬撑练习 4、在正确动作的基础上,半蹲向斜前方蹬地,双手进行重负练习。 撑地,屈臂缓冲。 3.上步前滚翻 5,、指出学生易犯的错误动 作,蹬地和手撑力不均,头 着点不对,屈臂缓冲不明 显,没有低头团身等。 高处向地处练习 将一块体操垫折叠后,站 在上面练习。 自主调整距离练习 三、要求 自行调整脚与垫子的距离1、声音宏亮。 练习。 2、讲解精炼。 学生展示 3、示范标准。 选出学生代表展示。 4、及时指出错误动作。 5、强调保护安全。 二、学法 1、用下额夹住衣领,来体会 低头团身的动作。 2、正确的动作去练习。 三、要求 1、练习积极 2、动作准确,连贯 一、练习队形 二、学法 1、记住动作要领。 2、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 3、练习时积极认真。不懂的 及时和老师沟通。 4、及时改正错误动作。 5、互讨论动作方法。 三、要求 1、注意听讲、积极认真练习。 2、动作规范,连贯。 3、保护帮助要认真。 4、练习过程中不得戴眼镜, 衣兜里不可以有硬物。 22 分 钟 1

5 分 钟 三、身体素质练习。 发展学生的下肢,踝关节力量和跳跃能力。 1、左、右单腿跳。 每条腿绕垫子跳2圈。 2、半蹲双腿跳。 垫子顺逆时针各2圈。 3、双腿跳越垫子。 每人5—10次。 4、开火车 以小组为单位,一手把住自己的腿,一手把住前面同学的肩膀,跳向中心。 一、放松操 学生跟随老师的动作一起放松。 二、集合整队 1、课堂小结 2、布置作业 3、回收器材 4、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一、组织 先以个人为单位,在以小组为单位练习。 二、教法 1、比动作的质量。 2、提示学生下一个动作。 三、要求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达到足够的运动量。 一、组织 2人做在一个垫子上 二、要求 1、放松边做动作,边语言提示。 2、动作舒展大方,简单。 3、对本次课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4、对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一、练习队形 二、学法 1、认真听老师讲解。 2、按要求做动作。 三、要求 1、注意安全。 2、积极认真。 一、练习队形 5 分 钟 1 3 分 钟 二、要求 1、认真和老师做动作,动作 大方。 2、本次课的感受。 2 分 3、回收器材迅速,摆放整齐。 钟 4,、集合快、静、齐。 1 1 预计生理负荷与练习密度 场地器材 课的密度 98% 体操垫17个 展示板一块 中等 课后小结 脉 搏 曲 线 负荷强度

练习密度 40% 115 平均心率

教学设计

实习教师:慕惠宇 学习阶段:初二女生班 教学内容:技巧—远撑前滚翻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贯彻执行“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领悟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远撑前滚翻是在学习前滚翻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学好“远撑前滚翻”对以后的滚翻类教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初中滚翻类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远撑前滚翻”动作要点概括讲三个字:蹬、撑、滚;远撑前滚翻习可提高身体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培养学生动作灵活,反应敏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践指导作用。 重点:远撑、低头团身

难点:身体协调用力、滚动方向要正、屈肘缓冲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远撑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并能说出与前滚翻动作的区别的。

2、技能目标:7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远撑前滚翻动作,25%的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的腾空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精神品质。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年级女生班学生,她们的身体正处快速发展阶段。在心理上渴望求新、求异、求趣,胆小害羞,既希望获得他人的注意与肯定,又缺乏一定的自信心。而且该阶段的学生学习兴奋点分散,不喜欢单调的课,所以在安排教材时,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这节课从简单、容易教材入手,遵循技能学习规律,循序渐进的原则,力求达到课堂学习目标。 五、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复习,讲解示范,看图,分解教学,分组练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远撑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同时简化技术难点,降低技术规范,使学习更贴近学生实际,使全体学生都有条件参与这项运动。

学法:采用观察法、模仿法、小组学练法、保护与帮助法等,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多练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体验成功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

目的:加强组织纪律,明确教学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兴奋性。 2、准备活动

1、热身跑。音乐的伴奏下绕场地垫子蛇形跑,在老师的带领下做些简单的动作。 2、针对性活动。结合技巧的特点,做颈部、转体、踝关节,和一些简单的拉伸。 目的:为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为学习技巧做好身心准备。 (二)基本部分 1、前滚翻的复习。

要求:有开始和结束动作,强调支撑、蹬地,低头团身(设计每位学生下颚夹住自己的衣领)。 2、远撑前滚翻的学习 ⑴讲解示范动作。 ⑵看图解。 ⑶辅助练习

①半蹲前摆练习。 ②蹬撑练习。

③远撑团身练习。

3、完整练习

⑴高处向低处的练习。 ⑵自主调整距离练习。 ⑶学生展示。 4、身体素质练习 ⑴左、单腿跳。 ⑵半蹲双腿跳。 ⑶双腿跳跃垫子。 ⑷开火车跳。

目的:掌握远撑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三)结束部分 1、放松。 2、集合整队。

目的: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机体功能。 七、教学媒体

篮球场、垫子32块、音箱、黑板一块。 八、预计效果

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不论是在生理或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和愉悦的体验。预计课的平均心率110—120/分钟。课的练习密度35%—40%。

九、课后反思

1、有些紧张,准备部分缺少了个手撑的环节。 2、保护与帮助没有强调,应该讲解示范。 3、没有及时的指出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 4、在辅助练习时,应将摆臂练习去掉。

5、学生没有远撑的动作,应加障碍物强迫远撑。应改进。 6、教姿教态不够好,有多余的动作和口头禅。

7、没有调动起来学生的兴趣,课堂不活跃,学生不爱做动作。 8、组织时不够简练,学生有的不明白。 9、师范面单一,应多做几次。 10、普通话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