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答案(1-4单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1 3:53: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参考答案:参见“课文研读”中“素养提升”部分相关内容。

二 《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民歌特色,并通过朗读加以体悟。 参考答案:参见“课文研读”中“整体把握”部分相关内容。

三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识木兰的形象,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参考答案: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注意两点。一是人物的传奇色彩,二是人格的丰富性。

答案可参考“整体把握”最后两段的内容。 积累拓展

四 理解下列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互文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表现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地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我们理解互文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

参考答案:1.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2.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3.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4.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五 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积累古诗文。

第三单元

《阿长与〈山海经〉》练习说明

思考探究

一 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中心人物梳理全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布局谋篇中的匠心;并依据事件中人物外在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在的品格特点;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二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语句的表层含义,深入揣摩作者的叙述视角和深层情感。

参考答案:

1.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

本题让学生了解、体会文中有“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即可,不做过多深究。

2.“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

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3.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三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通过语句的表层含义,深入揣摩语句深层的丰富情感。

参考答案: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四 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