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单元跟踪训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9:36: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单元跟踪训练(一) (范围: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量:40分钟 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9·长郡中学模拟)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由此可知,分封制( )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2.(2019·安徽五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周代社会的上层是“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这种现象( )

A.催生了高度集中的王权 B.弱化了等级秩序

C.造成了特权阶层的封闭 D.缓和了阶级矛盾

3.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邦建国 B.兼并战争 C.铁犁牛耕 D.礼崩乐坏

4.(2019·太原一模)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这说明( )

A.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 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 C.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 D.“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

5.(2019·济宁模拟)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

A.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

D.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

6.(2019·东莞模拟)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 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 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 D.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2019·沈阳一模)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 )

A.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D.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8.(2019·昆明调研)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 )

A.监察权力加强 B.中央集权削弱

C.君主专制强化 D.国家统治稳定

9.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 B.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C.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 D.提高了监察官员的效果

10.(2019·广东模拟)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反映( )

A.君主专制强化 B.皇权逐渐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D.宦官权力失控

11.(2019·德州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谋叛以上的大罪不在此列;通报捕摄消息令亲

属脱逃者不罚。这反映出当时法律( )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C.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D.受到伦理思想影响

12.(2019·肇庆二模)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 B.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设了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这种监察权包括“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刺史部就是监察区,一个刺史部包括若干郡国。

——摘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东汉全国共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到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名为巡按御史。洪熙元年(1425)又定巡按以八月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很大,管辖的范围也很广。洪武时,为巡察风纪和处理地方突发事件,派遣亲信、重臣带宪衔出巡,谓之巡抚。永乐以后,由临时差遣向专设过渡,成为固定官职,并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其以监察为主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宣德十年(1435)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按当时的行政区划设),置按察司,设按察使分别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违枉者,御史、按察司纠劾。十三道监察御史不仅监察地方,而且还协管两京、两直隶各行政机构,稽察在京大小衙门的各类档案文件,监控范围涉及一切政务。外官(即地方官)三年一次进京朝觐,由巡按御史及按察司综合考察其为政功过,以定黜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明两代监察制度有何相似之处?(14分)

(2)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明两代为例,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11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