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1:56: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注:灰色字体为评论,绿色字体为重点引用,红色为关键字

一、 关于辛亥革命的成功

观点: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2.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进入共和时代; 3.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4.带来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

论述:

列宁在谈到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时曾说到:“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是说要以反封建的标准,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去衡量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完成与否,成功与否。我们应从这个角度来衡量辛亥革命。

第一,它是反封建的。因为它扫除了封建社会的最严重的桎梏——封建帝制,这就等于砍掉了封建社会的头,使整个封建统治乱了套,至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南京政府就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仅如此,如清朝专制政府相联系的一些陈旧体制、封建陋习,如等级制度、官场礼仪、尊卑身份以至缠脚、蓄辫、服饰等遭到了重大打击。人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一次解放,社会风气日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列宁热情地讴歌辛亥革命是“真诚的民主主义的高涨”。

第二,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毕竟空前打击了封建统治,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第一次参与国家政权,通过立法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中国出现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热潮。大量事实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临时约法》颁布,临时参议院成立,第一届国会召开,三权分立,民间结社而起,国民政党意识浓厚,还有民众的参政意识也成了一股世俗的浪潮。人们以讨论革命为时髦,甚至像阿Q这样的下层民众也心向革命。再次,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到来,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证明,从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意识发生的变化。曾几何时出国留学的中国男人被外国人抓住小辫耻笑,不知何时起中国妇女的一双小脚成为男人的玩物,是辛亥革命剪掉了中国男人引以为耻辱的小辫,又解放了妇女的一双小脚,也就帮助妇女冲破三从四德束缚和相夫教子的家庭樊篱,走出闺房,奔向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自己的信仰去奋斗,去牺牲。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下令剪辫、放足、禁止跪拜。

评论: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历史问题要把它放入历史的背景中去考虑。众所周知,中国封建势力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冲击就能完成的。半个世纪前,林伯渠同志就曾感慨地说过:“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诚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封建主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敢于向顽固的封建制度冲击,敢于把封建社会视为权威的皇帝拉下马,这样的举动是远远超出此前的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就不会有民

主、平等意识在国民心中的扎根,就没有此后新文化运动到来。

一场亘古未有的民主革命运动之后,必然会产生社会动荡,出现新的社会问题,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或革命征途的颓废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般民众,他们最能感觉到的主要就是革命政权的旁落以及社会的动荡与腐败,他们既没有心思也没有必要去冷静地估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成就。至于洪宪帝制,张勋复辟还不是被共和制的威力迅速粉碎,这本身就说明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所在。

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

观点:

1.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他们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2.革命党人没有充分掌握有组织的革命武装。 3.辛亥革命没有带来中国经济制度的真正发展。

论述:

第一,它没有改变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依然遗留下来。 在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触动他们的在华利益,只好与其妥协,并未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在反封建上,他们尽管赶走了一个清朝末代皇帝,但是并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可见,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第二,新生的民国政权旁落他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革命党人主要武装力量是新军,但新军大多数掌握在立宪派和旧军阀官僚的手中,因此他们缺乏达到革命目的的有力工具。

第三,民国初年社会黑暗,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