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1 2:00: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要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具体感悟作者的深厚感情。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日记和散文,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其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季羡林成长过程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子、词。

2、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创设情境:孩子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 (预设:孩子们畅所欲言,认真倾听)

2、揭示课题

孩子们母亲是伟大的、至高无上的。每个人对自己的母亲都有独特的爱,季羡林这位近百岁的文学泰斗对自己的母亲也拥有一份特殊

的感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里更酣畅淋漓地体现着他老人家对母亲的爱意和敬意!看老师书写课题:怀念母亲 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小苗和大树》、《自己的花是开给别人看的》,他生于1911年,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5年回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被誉为“国学大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划出难懂的字词,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3)、把文中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字词正音

(2)、读生词,理解意思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板书:生身母亲

怀念母亲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