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3 23:55: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二章

1.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 的市场价值。

NDP:国内生产净值是生产总值减去在生产该部分产品过程中所消耗掉的资本量的价值。它更接近于计量既定时期内一国生产商品的净数量。 NI:国民收入是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企业缴纳的间接税后,剩下作为支付要素报酬的部分。 GDP与GNP的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国境”为统计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则以“国民”为统计标准。

GDP与GNP的关系: 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本国公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其他的关系:

NDP(国内生产净值) = GDP - 折旧

NI(国民收入)= NDP - ( 间接税 - 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 )- 企业转移支付

PI(个人收入)= N I-公司所得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和利息支付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PI-个人所得税 =C ( 消费 ) +S ( 储蓄 )

2. 名义 GDP:计量在既定时期中,以该时期的价格计价的,或者有时表示为以现值美元计

价的产品的价值。

实际 GDP:计量不同时期中经济的物质产量变化,其方法就是对两个时期中生产的产量以同一价格或以不变美元估价。

GDP缩减指数 = 名义GDP / 实际GDP

※ GDP缩减指数:在给定的一年中,名义GDP与该年实际GDP的比率。是一个经常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3.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相对于某个基年一篮子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同样一篮子商品和劳

务的当期价格。

CPI =(一篮子固定商品和劳务按当期价格计算的费用 ÷一篮子固定商品和劳务按基期价格计算的费用)×100

PPI:如同CPI一样,生产者价格指数计量既定的一篮子商品的成本(即衡量一篮子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价格)。它与CPI不同:其覆盖的范围不同(它包括原料和半成品),而且它使用的价格是最初的商业交易价格( CPI 则计量处于零售阶段的价格)。它常被当做表示一般价格水平变化的信号和经济周期的指示性指标。 4. GDP缩减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

(1)GDP缩减指数衡量所有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价格,但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2)GDP缩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商品和劳务价格,但CPI受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3) CPI确定不同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固定加权数,而GDP缩减指数确定可变的加权数。所以,由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某种商品的紧缺和价格暴涨,并不反映在GDP缩减指数上,但它可能会引起CPI的大幅上升。

5. 通货膨胀是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物价的变化率。 物价水平是以前通货膨胀的积累。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用公式表示:通货膨胀率πt Pt?Pt? ??t Pt? 式中,πt为 t 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物价水平。 6. 生产要素:像劳动与资本等的投入 要素报酬:像工资与利息等要素的支付

第三章

第四章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书)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对一定数量货币的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以货币能买到的若干单位商品来表示的货币需求,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初一价格水平

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PPT) 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货币供给可以分为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若设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价格指数为P,实际货币供给量m,则有m=M/P

第?章

1.生命周期假说: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个人是在长期中计划期消费与储蓄行为的,以便在他们整个一生中,以最好的可能方式配置其消费。关键假设是,绝大多数人们会选择稳定的生活方式——一般不会在一个时期内大量储蓄,而在下一时期挥霍无度,而是在各个时期大致消费相同的水平。 2.持久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与现期收入无关,而与长期收入的估计有关。消费与持久性收入成比例:C=cYP,其中YP就是持久性(可支配)收入。

第五章

(书第11章)

1.预期性货币政策:对当前经济情况(如总需求状况和通货膨胀压力)做出反应,并对将要出现的经济情况做出反应。制定货币政策是,必须努力做好预见性工作。

2.政策组合:又称政策配合,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结合。它对产出构成有不同的影响。

3.古典情况:垂直LM曲线被称为古典情况。相应于既定的实际货币供给,存在一个唯一的收入水平。这意味着在该收入水平,LM曲线是垂直的。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下降的作用。由于存在货币幻觉,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4.流动性陷阱:即使利息率降到零也无法把储蓄动员出来加入到直接投资和消费中,即LM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曲线是水平时的状况,又称凯恩斯陷阱。

在既定的利率情况下,货币供应多少,公众就打算持有多少。这意味着LM线是水平的,而且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使它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的货币政策,既不影响利率,也不影响收入水平。在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策无力影响利率。

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中,LM线水平,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充分的乘数效应。利率不因政府支出的变动而变动,因而投资不会遭受削减。增加政府支出的收入效应也不会受到抑制。此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均衡状态无影响,而财政政策的效应却是最大的。 5.货币调节:也称为预算赤字货币化,即在政策扩张过程中,当货币供给增加,防止利率提高时,就是货币调节。其意义是联邦储备系统印制纸币购买债券,政府用该项债券弥补其赤字。(如P225/图11-6,联储调节财政扩张时,IS曲线与LM曲线均向右移动。产量无疑是增加的,但利率未必提高。因此,不一定对投资者有任何不利的影响。但预算赤字货币化通常会导致通货膨胀。

6.投资补贴:指私人投资成本中由政府支付的部分。削减所得税与增加政府支出都会提高利率与降低投资支出,政府通过投资补贴增加投资支出。政府补助投资,实际上就是为每一家厂商的投资支付部分成本。投资补贴使投资曲线移动。在每一利率水平下,厂商现在计划更多地进行投资。投资支出提高,总需求因而随之增加。 投资税收减免: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纳税人以用于某些方面的投资抵免一定税款的政策措施。厂商增加投资支出即可少纳税。美国有时通过投资税减免补贴投资。 7.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以期调节信用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有活动,是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一。但是公开市场操作受到诸如商业周期、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必须具备一个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

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施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进债券换出货币,就会增加货币存量;或卖出债券,通过债券购买者的货币支付来减少货币存量。

8.传递机制:即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总需求的影响过程。有两个步骤:一、实际余额增加,产生资产组合失衡;换言之,货币供给的改变,使利率发生变动。二、传递过程发生于利率的变动影响到总需求的时候。 9.货币数量理论:名义总收入只决定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

——

————

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M=k(P*Y),名义GDP,即P*Y,只取决于货币量。它认为名义收入水平只决定于货币数量。

10.资产组合失衡:当人们在现行的利率而不是他们意愿的利率上持有更多某种资产(例如货币)时的情形。资产组合指通过对不同资产进行组合,在追求最大收益或预期收益的同时,借助于非系统风险的消除以降低投资风险。实际余额的增加将导致资产组合的失衡。

11.通货紧缩: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它是当市场上的货币减少,购买能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所造成的;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与经济衰退。

12.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的对称,指名义利率减去物价上涨后余下的利率。是以实物为标准进行计算的利率。实际利率为正值时,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为负值时则会减少储蓄,刺激金融投机,恶化通货膨胀。计算公式: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书第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