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1:42: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若能耐受逐渐增加摄入量,量应由少到多,由稀到浓逐渐增加。

第十五节 新生儿心脏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心脏病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是由于胚胎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畸形疾病,常分青紫型和非青紫型,其次又因缺血缺氧性疾病,感染等多种原因而造成的心肌损害和心力衰竭,以病毒感染和缺血缺氧为多见。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专科护理:

a、保持安静,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减少哭闹和不良刺激,必要时用镇静剂,病室温度保持在24—25℃,相对温度55%—65%,防止过度变化。

b、喂养;以少量多次缓慢喂养,奶孔不宜过小过大,以少力而不以引起呛咳为度。 c、氧气吸人:呼吸困难及青紫时及时供氧,并取半卧位,使隔降低和减少回心血量。 d、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遵医嘱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3、切观察病情:注意面色、呼吸、心率、心律(特别在用洋地黄类药物前后心率的变化)肝脏、尿量及病儿的一般情况,应准确记录出入量。 4、预防并发症:

(1)预防感染: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行口腔、脐部、臀部护理,注意皮肤护理,防止交叉感染。

(2)防止血栓形成,特别是脑栓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血粘稠度高,高烧或低温可引起脱水,易致血栓形成,需及时补充液体。

第十六节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护理常规

先天性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所致的感染。主要病理改变为脏器纤维化,多见于早产儿。临床多表现为营养障碍,皮肤黏膜损害,骨损害,肝脾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皮肤黏膜出现圆形、卵圆形或虹彩状皮疹、斑块,多见于口周,手脚出现大泡饭或大片脱皮。其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1.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按传染病护理常规,严格执行床旁隔离。

(1)治疗和护理操作放最后集中进行。所有治疗、护理前后严格洗手,戴手套,贴醒目标识,

加强自我防护,防止交叉感染。

(2)床旁放置专用收纳桶,患儿衣物单独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再送消毒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医疗废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单独放置,并标明传染性废物。 (3)患儿用物专用,出院后床单元及所有用物进行彻底消毒。 3.皮肤护理

(1)皮损明显者入暖箱暴露皮肤。

(2)斑丘疹处涂红霉素软膏或百多邦,无菌纱布覆盖,每日换药一次。 (3)保持患儿安静,保护四肢防止皮肤抓伤

(4)加强臀部及皮肤皱褶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继发感染。 4.梅毒假性麻痹护理

(1)90%患儿有股损害,严重时出现梅毒假性麻痹,表现为四肢弯曲状态,张力大,不能自然放松伸直,牵拉时剧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2)治疗护理时动作轻柔,避免强行体位,尽量减少患儿的疼痛和不必要的刺激。 (3)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时,仔细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1)加强全身检查,及时发现皮疹、红斑、大疱及脱皮部位变化,观察甲床,角膜及口腔黏膜有无炎症表现。

(2)梅毒性鼻炎可有鼻塞、张口呼吸、脓血样分泌物及鼻前庭湿疹样溃疡。

(3)观察患儿精神,肝脾及黄疸情况,有无发热,前囟膨隆,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第十七节 新生儿低血糖护理常规

新生儿低血糖指全血血糖<2.6mmol/L,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应差、阵发性紫绀、震颤、惊厥、呼吸暂停、肌张力低、激惹、多汗、苍白等。

1.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补充葡萄糖,控制输液速度。 2. 喂养:生后能进食者尽早喂养。 3. 监测血糖:遵医嘱按时监测血糖。

4. 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有无震颤、多汗、呼吸暂停等,并给予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