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3:10: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二) 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 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二) 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社会工作的形成 宗教对处于困境者和弱者的帮助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其次论及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贡献,普遍指出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1601年英国女王颁布“救济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这对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救济法规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要求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 2.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现代社会工作是长期以来助人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无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还是社会工作的方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专业发展阶段,它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是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反映,也是其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二) 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社会工作不但关注现有问题的解决,而且特别注重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 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 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传统的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崇尚儒家思想,在较为封闭的圈子中,对他人无多求助,因此不可能产生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二) 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向西方寻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中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 (三)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工作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排除了专业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我国的行政干部实际上承担了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职能,这种实际上的社会工作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四)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978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通过改革开

放解决了许多历史上积累下来和新产生的问题,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人们开始用新的发展观来看待社会进步,即不但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这个价值体系中,所有伤害人,漠视人的尊严和平等,压抑人的发展的现象都将被社会工作者所反对,并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 (二)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服务对象的困难是社会工作面对的直接任务,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更能反映社会工作的范围及其功能。

(1) 日常生活方面(为有困难者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 (2) 就业方面的问题 (3) 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三) 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可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救助是救人于危难的活动,帮助是就一般困难而言,发展则是在受助人自认为面对未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给予的帮助。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 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国际上公认的涵义: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本事却是相同的,即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帮助他人。

(二)一般性定义 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同怜悯、同不考虑受助人的现实需要及接受服务能力的配给式福利也不相同。 (三)几个相关概念 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立法而确定的,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 2.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协议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指对社会弱者所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和服务支持,我国传统上对社会福利作狭义理解。狭义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工作在涵义上基本吻合。 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与盈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一) 对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的解析 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题,他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因此,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客体。 (二) 社会工作的要素 1、社会工作者:他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就无从谈起。

2、受助者:也成服务对象、工作对象。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

4、助人活动:它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社会工作的类型

(一) 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 综观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一个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