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1 7:55: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4~6年级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部分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这部分内容在传统的教材中,都安排在体积计算之后。考虑到容量与容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经常接触,同时也和长度、质量的含义及计量单位一样,单独认识和学习是可行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容量,认识容量后再认识容量单位。因此在四年级单独列出一个单元教学。事实上如果学生具有了容量的概念,对于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的认识,是十分有利的,将成为“体积”教学的基础。

另外,把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主要考虑暑期刚过,天气还很炎热,“玩水”是这个季节学生乐于做的事情,通过“玩水”让学生了解杯子容量的意义,感受“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共安排2个课时:先通过例1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再通过例2学习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换算,并解决一些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学到的概念和方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量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并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 重点、难点 重点 1.借助有关实物,直观认识各种容器的容量 2.认识“升”和“毫升”, 形成1升和1毫升的空间容量表象 3.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知道1升=1000毫升 1. 建立“1升、1毫升有多少”的空间观念 2.借助有关实物,直观认识各种容器的容量 难点

■ 教学建议

学生已经进入四年级,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和能力。因此,本单元教学建议如下: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

关于“升”和“毫升”生活知识,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所以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数学信息,初步感受容

量的概念和升、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再利用课件展示更丰富的、以升或毫升为单位的物品,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能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架起桥梁。

2.结合实例在具体比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

认识升和毫升,首先要了解容量,但对于学生来说,容量这个词既可能有过接触,又是难以建立的一个概念,因此,教材第1页例题安排了让学生联系实际情景,在具体的比较中体验、感受容量的含义。先通过比较三个杯子哪个盛水多一些,再向学生说明盛水多的容量比较大,体会杯子能盛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大小。再让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出容量的大小,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了解容量可以用数量来表达它的多少,感受计量容量也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3.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了解“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 首先要结合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体会“升”和“毫升”是容量的单位,提出“1升”、“1毫升”有多少的问题,要设计多个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升、毫升的实际意义,从而达到“建立表象,形成空间观念”的目的。但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可能会对各项实验操作乐此不疲,忽视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对活动结果的提升,这是课堂教学中要十分关注并要及时调控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不同容器的容量,强化对“升”和“毫升”的认识。

4.通过实验操作,沟通“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在实验的环节上可以由教师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是一定要注意每次往量筒中装水100毫升要准确,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另外要让学生观察1毫升水和1升水的多少,在练习中可以增加一些填单位的习题,以巩固对“升”和“毫升”的理解。

■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认识升和毫升 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总计

课时 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