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知识点大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1 21:20: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

第一单元 地球在宇宙中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恒星 由炙热的形体组成,有很大的质量,自身能发光的球状天体;所有的恒星都在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因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其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主要成分是氢。 星云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日地平均距离 主要成分 半径 1.5亿千米(光行氢和氦 8分钟) 质量 体积 密度 重力加速度 地球半径的地球质量的地球体积的地球密度的109倍(70万地球的28倍 1/4 33万多倍 130万倍 千米)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太阳活动的标志 发生的层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耀斑、日珥 “太阳风” 光球 色球 日冕 (1)黑子、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 (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会干扰地球上的磁场,产生“磁暴”;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高空大气层,同稀薄大气相撞形成极光)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 状 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 极半径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赤道半径 平均半径 赤道周长 表面积 6356.8 千米 6378.1千米 6371千米 约4万千米 约5.1亿平方千米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1)经线和经度 经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经线 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①0°经线(本初子午 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相等 分界线。 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 ②西经20°和东经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160°经线,是东西半球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的分界线。 平分为两半球。 ③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2)纬线和纬度 纬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 ①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①0°纬线(赤道),是 ②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圈 ②南北回归线 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23°26),是太阳直射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③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地球的运动

(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 运动形式 方向 自转 公转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①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说了360°,需时为23时56分4秒。 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 ②太阳日: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天”,自回归年。 转了360°59′,需时为24小时。 ①角速度:大约每小时15°,每4分钟1°,除两极无角速度外,各地相同。 ①角速度:每日向东推进1° ②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向 ②线速度:平均每秒约30千米,近日点两极逐渐减小,南北纬60°处大致相当于赤较快,远日点教慢。 道的一半,极点无线速度。 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②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④影响地球的形状,使其成为略扁的旋 转椭球体。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式 周期 速度 地理意义 (2)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日界线: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15°,而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1小时。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也叫黄道。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5)黄赤交角;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公转时有两个特点:(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66°34′的夹角不变。(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6′(如下图所示)。

(6)四季更替: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5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划分为夏季,9-11月划分为秋季,12-2月划分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7)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表,下图所示)。

范围 阳光照射情况 获得太阳光热情况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南极圈到南极;北极圈到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北极。 一年中太阳光可直射二次既不会受到太阳直射,也阳光斜射厉害,并有极昼(回归线上一次) 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极夜现象 最多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最少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丰富和广泛,首先应从搞清各种天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因为这是了解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掌握各种天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2、天文知识大都属于宏观现象,地球上的人们很难全面、真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本来面貌。因此,复习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搞清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复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时,主要应明确两点: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复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也要明确两点:

(1)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适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2)从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共性中,认识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二、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法进行复习,明确以下问题:

(1)地轴、两极和赤道是根据地球自转确定的,它们是划分经纬度的主要依据; (2)地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时自转15°,但线速度不同。赤道自转的线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纬60°的地方约减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两极自转线速度减小为零;

(3)太阳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差别。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造成,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2、区时计算: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区时的关键。计算方法如下:

(1)从两地的时区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都为东时区,或都为西时区,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之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2)根据东早西迟的道理,采用东加西减的算法,求出某地时间。即已知东边地方的时间,减去时差,便得出西边某地的时间;反之,已知西边地方的时间,加上时差,便得出东边某地的时间。

(3)在相加的过程中,如出现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要把得数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减的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的情况,那么要加上24小时来减,日期要退后一天。

3、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即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由于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都比西十二区早一日,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日;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由此可见,黄赤交角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黄赤交角与其产生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图式表示:

5、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头顶时太阳高度为90°,而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为0°。就全球而言,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从这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里开始向两侧降低;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如果出现负值说明在地平线以下(此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 6、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列表如下: 日 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3月21日和9月23日 直射在赤道上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 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 6月22日 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12月22日 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夏至日 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冬至日 节气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要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成 分 含 量 作 用 氮 约占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N2) 干洁 二氧化空碳 很少 气 (CO2) 臭氧 很少 (O3) 水 汽 固体杂质 很少 很少 氧 约占21%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O2)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3、大气的垂直分层(见下面的图表) 层高度 次 特点 形成原因 ①低纬17-18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千米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对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②中纬10-12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流气温愈低 千米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层 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③高纬度8-9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的对流运动 千米 平从对流层顶到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流50-55千米高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层 度的范围 迅速上升 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使气温升高 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中从平流层顶到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间85千米高度的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紫外线的缘故 层 范围 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 电从中间层顶到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离800千米高度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层 的范围 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散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电离层顶以上逸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 的大气 层 空间过渡的层次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紫外线(小于0.4微米)和可见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强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热力作用(见下面的图)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③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气温的时空分布 (1)气温的时间分布 ①气温的日变化

时间 日出→正午 正午→14时左右 开始减弱 增多→盈余→亏损 升高→13时达最大值→降低 14时左右→日出前后 继续减弱 继续亏损 不断降低 太阳辐射强度 不断增强 地面储存热量 不断增多 地面温度 地面辐射 气温 ②气温的年变化

不断增强 不断增强 不断上升 继续增强至13时达最大值→减弱 不断减弱 继续上升至14时达最高值 不断下降,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