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4:53: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二、学习重难点

1、 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 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二、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 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这段时期,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一词二赋。

【注】在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中,苏轼因反对主张变革的王安石一派,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苏轼差点儿被杀头。 三、有关“赋”的文体简介:

1、含义: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2、 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3、分类:

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 小赋:以抒情为主; 文赋:近于散文;

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 四、整体感知: 1、生字词: 壬戌(rén xū)之秋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如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sù)流光 倚歌而和(hè)之 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 驾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尊以相属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 无尽藏(zàng)也 相与枕藉(jiè)乎舟 2、诵读方法指导: 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 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 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听专家朗读音频:教师从酷狗音乐中下载著名演员鲍国安朗诵的《赤壁赋》,让学生跟着小声读,体会文章的韵味。熟读全文,力争背诵。 二、探究案

一. 探究第一自然段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色彩什么为主?

3、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二. 探究第二自然段

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3、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4、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三. 探究第三自然段

1、思考:客人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2、写曹操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盖世英雄吗?那么写曹操的重心放在哪里呢?

3、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4、本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 5、下列语句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四.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 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3、最后一段酒后一片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的作用?

4、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5、思考:第三段客人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即本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6、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五、复习巩固: 1、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歌唱。)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 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