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3:35: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3)人 物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4)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叙事性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景。《药》里的主要场景有:华家茶馆(卧室)、丁字街、刑场、华家茶馆、坟场。正是人物行为与其环境构成的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使故事的进展线索显示出来。没有场景的作品必然难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2、结构

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表层结构 。这是叙事作品中按叙述顺序呈现的历时性发展关系形态。其最小叙述单位叫做叙述句。每个故事的表层结构的特征可以通过一定的句法关系显示出来。

2.深层结构 。这是叙事作品中位于叙述顺序背后的共时性内在关系形态。其存在的依据是这种一种理论假设: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研究深层结构,需要打乱表层叙述顺序,从中寻找内在要素,然后将这些内在要素按照某种相似性原理排列组合起来,由此探究支配具体叙述话语的普遍而永恒的理性秩序。

就《狂人日记》来说,其表层结构是一个“狂人”在病中以日记形式记下的与“吃人”梦魇相关的“胡言乱语”,而其深层结构则可以说是由上述表层结构而寓言式地揭示的当时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殊状况,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古代愚昧或蒙昧弊端的愤激批判或痛切反思。在《药》里,华家以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过程,构成表层结构;在这一表层结构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地寄寓着小说的深层结构――夏瑜如何为革命而英勇献身,以及这种献身如何不被愚昧群众所理解;而更进一步看,夏瑜正隐喻现实中革命烈士秋瑾。 3、行动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叙事性作品中人物行动总是有自身逻辑的,叙述必然要力求揭示这种行动逻辑。

行动逻辑是支配故事中人物行动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任何故事共有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使读者得以读懂故事。而如果离开这种逻辑的制约,读者就无法读懂故事了。二是每类或每个故事自身特有的逻辑,这是由特定的文化、文学体裁和作者风格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呈现为三段式序列:一是可能性,这是指一个行动合乎逻辑地具备了发生的必要条件;二是变为现实,这是说行动已合乎逻辑地进行,或者相反由于某种原因而被阻止,从而没有变为现实;三是取得结果,这是说行动以成功而告终,或是相反以失败作结。

在鲁迅的《药》里,中心行动是寻找人血馒头治病。小说呈现出如下行动逻辑:一是可能性,这表现为人血馒头可能治病;二是变为现实,华老栓到刑场获得人血馒头,回到家后给小栓吃;三是取得结果:治病未获成功。

第三节、叙述话语

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形历时结构,在这样的话语中,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次序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叙述本文中排列的前后次序或读者阅读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次序

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而形成的关系。按照故事发生顺序进行的叙述叫做顺叙,即顺着时间序列去叙述。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出现不协调方式,这就是逆时序,包括插叙和倒叙。

时长:是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往往呈现为五种关系形态:①省略是对故事的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的叙述,其特点是故事时长无穷地大于本文时长;②概括是本文时长小于故事时长的粗略叙述,特点为故事时长明显地大于本文时长;③场景是主要由行动和对话描写构成的有关故事发生的实际场面的叙述,特点为故事时间与本文讲述的事件时长大体上相等;④减缓是故事时长小于本文时长的叙述,其特点是故事发生所持续的时间明显地小于本文叙述所花去的时间;⑤停顿是故事延续的时间为零的叙述,着重于事件发生的特定状态、环境或背景的刻画,特点为故事时长远远小于本文时长。在这五种形态中,第一和第五种分别处在叙事速度快慢的两个极端,而第二、三、四种则处在居中位置。由此可见出叙事节奏的丰富与多样性。

- 31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时距:叙述的步速:匀速?变快?变慢

频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这种重复具有两种类型:一是事件的重复,二是叙述的重复。事件的重复指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而叙述的重复则是指一件事件被反复叙述。 二、视角

叙述视角即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或聚焦),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视角按叙述人称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

1.第三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的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在于,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无限的自由度。《药》就属于此类叙述,叙述者是超越于故事进程之外的旁观者。

2.第一人称叙述,这是叙述者既是叙述者本身而同时又是故事角色的叙述。这种叙述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兼角色的人物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狂人日记》正文属此类叙述(开头作者题记属第三人称叙述)。《祝福》也属此类。

3.人称变换叙述,这是上述两种以上叙述视角交替出现的叙述。《狂人日记》先后运用了第三、第一人称叙述。

第四节、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是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动作包含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讲”的人,这是叙述者;二是“听”的人,这是叙述接受者。 一、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等同于作者吗?两者其实并不等同。作者是特定作品的创作者,而叙述者不过是作者在叙事时虚构出来的代替自己讲述故事的角色,即便其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出现,或者显得与读者心目中的作者形象相近,也仍然只是一种虚拟性存在,不能与现实作者划等号。在《虚构》( 1986)里,正像标题所指示的那样,当代作家马原一开头就直接申明:“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是个例外。……我就叫马原,真名”。这里用了一连串由“我”开头的句式,可以说是“我…”式反复句。它体现了两种功能:其一是辩解似地告诉读者,“我”不是在追求现实主义经典作家巴尔扎克所崇尚的那种“真实性”和“典型性”,而是相反在全力“杜撰”或“编排”即虚构。宣称小说不是真实而就是虚构,这就把读者同故事、同故事后面的作者清楚地间隔、疏离开来,使小说成为一个虚构的意义空间。其二是以“我”的反复出现烘托出一种抒情上的倾诉氛围,造成浓烈的主观情绪化效果,更突出了小说的虚构性而不是真实性。 如果把叙述者同作者混为一谈,就会把作品中表现的作者理想与他的实际状况不适当地等同起来,而看不到其间的差异或距离。不过,叙述者与作者之间也存在一种必然联系:叙述者的设置及其在叙述过程中的位置和功能,都会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旨趣和理想及更根本的宇宙观等。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存在可以有多种方式,不仅可以表现为叙述内容(即故事)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可以体现在叙述的动作上,即体现在用什么口气或态度去叙述上,这就有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在叙事中有何种功能呢?其一,它传达叙述内容的意义,或者说使这种传达有更准确和生动的效果;其二,在有的情形下,它干脆在作品中直接“现身说法”,例如,在叙述过程中突然中断叙述,插入自己的议论或评点,这是要使读者从叙述者的声音的存在进而感受到叙述者本身的存在,从而突出显示叙述者的存在。

除叙述者的声音外,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声音,这就是作品人物的声音。人物声音与叙述者的声音形成复杂的关系。这里需要区别人物声音的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独白型叙述,这是人物声音与叙述者声音在本质上同一的声音形态。在这里,人物的声音都是由叙述者统一安排和控制的。另一种是复调型叙述,这是叙述者声音与人物声音不同、甚至发生冲突的声音形态。

巴赫金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为“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世界。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讲故事除了要求有“讲”的人即叙述者外,还应有“听”的人,这就是叙述接受者,简称接受者。接受者虽然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但在叙事过程中却又是叙述动作的当然组成要素。这是为什么?因为,叙述者在叙述的时候,就往往要在心目中预先拟想或虚拟一个适合于听取自己讲述的叙述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拟想的潜在叙述接受者,可以称为拟想接受者或隐含接受者。拟想接受者的存在是有一定作用的,它可以规定或影响叙述者对整个故事、叙述话语及叙述动作的具体构想,从而制约着作品的效果,因为特定的故事似乎只有对于合乎叙述者理想的接受者来说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思考问题 - 32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第一节、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抒情,就是抒发感情。抒情( Lyric )一词是由古希腊竖琴( lyre ,或译七弦琴)演变而来的。“ lyre ”原指由竖琴伴奏的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类型,与用合唱方式抒发团体情感的合唱诗相对应。抒情诗,就是指一种以一定话语形式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作品类型。而相应地,抒情性或称抒情,则是指作品所具有的在一定话语形式中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性质。抒情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与叙事侧重于再现外在客观世界不同,抒情侧重于表现个人的内在主观世界;二是与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去讲述故事不同,抒情偏于以话语的声音和画面组织去象征性地表现情感;三是与叙事注重事件的进程不同,抒情重视情感的流动。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化景物为情思”。

抒情实际上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现实的精神方面,而不是其物质方面;其二,抒情反映寻求的不是客观性,而是主观性;其三,抒情反映表达的不是冷静的理智认识,而是热烈的情感评价。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与叙事性作品突出讲述“他”或“他们”的故事相比,抒情性作品中的“我”或“自我”的声音总是异常地强烈或突出。相应地,当叙事性作品着重于客观地再现“他”或“他们”的具体事件进程,并且通过这种客观再现而间接地传达自我情感时,抒情性作品总是喜欢直截了当地、甚至是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抒情更多地总是一种自我表现。例如,中国当代已故诗人顾城的《一代人》这样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仅由两行组成的短诗,集中表达的是诗人个人对于“黑夜”的情感体验,而没有多少客观的社会生活刻画。可以说,充分地表现自我情感,是抒情主体的自觉的创作原则;而是否有着独特而鲜明的情感表现,就往往成为评价抒情性作品的一种基本价值尺度。换句话说,一个成功的或优秀的抒情诗人,总是能够传达一种富于独特个性的情感体验。

但是,这并不就等于说抒情性作品中建构的自我可以与社会毫无关系了。这种自我看起来远离社会,超脱于社会的复杂冲突之上;但是,恰恰是这种看起来远离社会的自我,根本上是社会的种种复杂冲突的产物。在《一代人》里,“我”眼中的“黑夜”和“光明”形成尖锐的对比和冲突。这种尖锐对比和冲突并不就是自我内心固有的,而是社会中的“黑夜”与“光明”的对比和冲突在自我内心的折射形态。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以自我内心的对比和冲突这一特定形式,曲折地折射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对比和冲突。优秀的或伟大的抒情诗人,总是善于以自我表现的方式揭示出现实生活深层的复杂微妙的东西。

这表明,抒情自我终究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从而与社会生活具有根本的联系。 四、抒情与宣泄

宣泄是把内心积压的情感或渴望借助合适的方式表现于外部世界的行为。文学抒情正是一种情感宣泄形式。

文学抒情作为一种宣泄,却与普通情感宣泄有着不同。两者诚然有共同点――如都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现,但区别却是明显的:其一,从材料构成上说,普通情感宣泄是日常生活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包括本能状态在内的心理混和物,而文学抒情则是对其加以精心选择、提炼和改造的结果;其二,从性质看,普通情感宣泄带有非理性性质(当然也可能有理性成分),而文学抒情则主要是一种有理性参与的在话语形式中实现的审美表现;其三,从表现方式看,普通情感宣泄是一种原生的主体情感表达,而文学抒情则把这种原生的情感作为旁观的对象去重新审视和表现;其四,从目的看,普通情感宣泄具有直接的实际功利目的,而文学抒情则是要构造一个内在自足的审美形式世界。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 33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第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含义。

抒情内容是抒情性作品所表现的主体情感及其意义。正像故事是叙事性作品的叙述内容一样,主体情感及其意义构成了抒情性作品的抒情内容。抒情话语是抒情性作品中表现和创造主体情感及其意义的话语系统。这与叙述话语是表现故事的话语系统有一定相似处。但是,更重要的是差异:叙述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与故事相分离,而抒情话语却无法与抒情内容分离开来。这种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难以分离的状况,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一个根本性特点。你要了解《天狗》的抒情内容,就必须阅读它那富于陌生化的话语组织本身;而离开这一组织,它还有什么抒情内容可言呢? 第二,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之间的关系。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之间构成一种直接融合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这需要从抒情内容的来源和构成谈起。作为抒情内容的来源,主体情感在现实中往往是丰富多样的(体验、感悟或心境等)。它们要成为抒情内容,就需要以语言形式去抓取、固定、选择、提炼或改造。这样,已成为抒情话语的组成部分的语言形式,就并不是主体情感的简单外壳或装饰,而是主体情感本身的存在方式;而同时,作为抒情内容的组成部分,这里的主体情感已不等于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情感,而成为由抒情话语创造出来并只是在其中存在的主体情感了。所以,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无法分离开来。《天狗》所抒发的“我”的狂放不羁的情感,一旦离开了话语组织中那种充满陌生化与张力的语言特色,就无法充分地理解了。实际上可以这么说,这里的狂放不羁的情感正是由充满陌生化与张力的话语组织创造出来的。 第三,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之间的关系。

抒情话语是抒情性作品中表现和创造主体情感及其意义的话语系统,而普通话语是日常生活中表现主体情感的具体话语行为,可称日常话语。两者都属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方式。但是,普通话语主要是出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功利目的,而抒情话语则是非功利的或审美性的。同时,普通话语主要是一种事实陈述,其中尽管有情感表现,但却是受制于事实陈述的。而抒情话语则主要是一种情感表现,其中尽管有某种事实陈述,但事实陈述是受到情感表现制约的,并且仅仅为情感表现服务的。这体现在话语系统上,就有如下差异:普通话语主要是遵循日常语言的规律去组合的,目的是直接、清晰地传达信息;而抒情话语则相反,总是要打破日常语言的规律,寻求新的陌生化组合,目的是在新的陌生化话语组织中表现和创造出一种新的情感,或情感的新形式。《天狗》选择一系列违反日常逻辑或理性、令人陌生的语词和语句,正是要为新的情感的生成确立新形式。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1、声与情

声与情的关系集中体现出抒情性作品的音乐性。抒情性作品的音乐性正是指抒情性作品的声音(语音)系统具有基本的情感表现性质。第一,诗与音乐具有同源关系,这表明诗原初地具有不容置疑的音乐性。第二,由于如此,即便是脱离了音乐伴奏而独立存在的诗如现代诗,也必然地尤其注重语音运动本身的音乐效果。第三,汉语的声调是汉语词句在语音上体现的能区别词汇或语法意义的高低升降状况,它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基调即情调具有内在联系。情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与语言的声调曲线密切融合的情感表现曲线。情调与声调紧密结合有助于形成音乐效果。第四,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声调整体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轻重和音质等有规律的变化状况。抒情性作品正是要以这种节奏去表现人的情感的运动形式。情感运动形式,是指人的情感的消涨抑扬和浓淡强弱等变化状况。 2、 景与情

景与情是抒情性作品中常见的一组关系形态。景就是景色或景物,而情就是情感。在抒情性作品中,景与情应当完满融合。景与情的关系有如下三种形态:第一,借景抒情,这是借助景物描绘而抒发情感、或把情感寄寓景物中的情景关系形态;第二,融情入景,这是把情感融汇进景物的情景关系形态;第三,情景并茂,这是情感与景物相互融汇和相互生成的情景关系形态。 (1)诗与画相通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莱辛:诗是时间性的语言艺术, 画是空间性的造型艺术。(莱辛:诗画之分是欧洲美学史上一个重要问题,莱辛在1766年写作《拉奥孔》或称《论诗与画的界限》一书,主要针对温克尔曼的观点,雕塑中拉奥孔没有像诗中那样怒吼,是出于造型艺术对于美的要求) 中国画“散点透视”,与抒情诗相近 (2)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 34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3)真与幻

诗的真实,在于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

第三节、抒情方式

一、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抒情方式是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的简称,指抒情人在抒情时的基本语言运用及组合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和用典。比喻,俗称“打比方”,是借助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以具体事物形象暗示特殊观念或意义的修辞方式。倒装是一种通过词序颠倒以增强表现力的修辞方式。借代是一种借用一物代指另一物的修辞方式。 二、抒情角色

抒情角色是抒情性作品中抒情人抒发情感时的主体位置。换言之,抒情角色表示抒情性作品中抒情主体的主体位置之所在。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两种类型: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和代言的抒情方式。

一是第一人称抒情角色。抒情人在这里作为第一人称即“我”出现,这“我”即是诗人在作品中建造的那个自我。如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两个“我”都是诗人自我的写照。这种抒情角色有其特殊的优势:自我在这里直接出现,直抒胸臆,具有一种抒情的亲切性、直接性和动人力量。抒情性作品普遍运用了这种抒情角色。

二是代言人抒情角色。抒情人不是作为自我而是作为他人的代言人出现,以代言人身份去抒情。这里需要抒情人设身处地地假想他人的境遇和情感,并且加以表现。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人假想自己就是那位思念远方丈夫的思妇(妾),对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深表同情。 思考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试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1、一种是偏于形式方面的理解。“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的修辞特色.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 2、文如其人,风格即人的说法: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 扬雄 《法言》“心画心声” ? 曹丕“文以气为主”

? 《文心雕龙·体性》:“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正确理解“文如其人”,这里的文是指作品的格调。

法国博物学家,文学家布封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他认为,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调度”,换句话说就是“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 3、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 刘勰“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说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 黑格尔:真正的风格应该是适应“主题本身及其理想的表现所要求的”。

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谢榛:《四溟诗话》“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味如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何哉?做手不同故尔。”

第二节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三个基

本要素:创作个性、话语情境及特性。

? 内在根据——创作个性(是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性格特征。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因素有:世界观、艺术观、审美理想及艺术才能

等。)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