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5 17:31: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如孟柯提出的“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第一本是战国策,它搜集和论述了战国时期政策分析家们的言行,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

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成形的而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拉斯韦尔揭示了这门学科的如下特点:1它是民主主义的学问

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研究的学问。6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而在它的发展的第二阶段里,研究重点被转移到了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止上。 在90年代,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伦理取向、管理取向、和政府改革取向。 研究对象与概念体系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政策群 如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涵盖了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成百上千项政策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从研究者来说有四个突出的问题应予重视 埃齐奥尼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混合扫描模型

第三章

上下来去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决策是由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有权威的分配。” 这个定义所揭示的公共政策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 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第二,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它表征公共权力机关想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不想干什么、为什么不想干。

第三, 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是前者能够不能够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聚合公民的愿望、意向和利益。

第四, 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的大要素。 第五, 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的价值分配方案。

第六, “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

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1行政法规

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3部门规章 4地方性规章

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社会政策主要包括劳动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公共救助(社会救济)政策、人口政策、宗教政策,等等。

分配性政策如免费公共学校教育政策。

这是美国学者西奥多.L洛维为分析纽约人事任免而做的一种类型划分。

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1公共问题的形成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管制功能 2引导功能 3调空功能 4分配功能

第四章

间接主体主要包括在野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和选民。

决策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决策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是:1确认政策问题2明确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设计4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政策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权的横向分布形态,政府体制不同,公共政策的决定权相应地也有所不同。 神权制中的宗教领袖、王权制中的专制君主、现代美国的总统制都属于首长制之列。

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那么确定公共利益就是公共决策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利益范围窄和代价范围窄。如最低工资保护政策、强制医疗保险政策。 公共政策运行一般经过五大环节完成其生命周期,或政策周期。 1政策制定 2政策执行 3政策监控 4政策评估 5政策终结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 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 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

4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公共选择的民主原则

第五章

边界分析有三个步骤 1饱和抽样 2诱导性提问 3边界估计

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

由于政府议程通常比系统或公众议程要正规,所以又称正式议程。

最近国外有学者将公共政策议程按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分为实质议程和象征议程两大类。 进入决策议程的条件 外在创始模型

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

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该模型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第六章

公共政策问题得以认定之后政策定制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确定有关政策目标。 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通常采取听证制度。 设计的基本原则: 预测性评估的步骤 1方案调查 2详细研究 3进一步的分析 4试验式证实

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在当代中国,行政决策一般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这项制度程序如下: 法制部门的审查 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

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政策立法的主体,一为立法机关,二为有权将一般的行政决策

第七章

政策执行的规定和特点有如下: 1目标的导向性。 2内容的务实性 3实施上的灵活性

4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5影响的广泛性

决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

1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政策执行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研究者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理论模型主要有:

1过程模型 2互适模型 3循环模型 4博弈模型 5系统模型 6综合模型

决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

决策执行再决策的根据:1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2政策环境的变化3人们认识的深化。4政策偏差的产生。5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根据再决策所产生的后果是否与原决策保持方向、目标的一致,可以分为突破型再决策和追踪型再决策。 决策执行手段:

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思想引导手段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有:象征式政策执行 附加式政策执行其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代替型政策执行 观望式政策执行 照搬式政策执行

我国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1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2领导体制方面的原因3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矫正的方法:完善管理体制 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科学诊断问题 及时跟踪评估 强化监控控制

加强舆论宣传 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对象的数量上,其次是政策对象的类型。

第八章

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 如果把政策评估作为政策作为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用途有: 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

3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 4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 5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政策评估主体必须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政策对象等构成的主体系统。 内部评估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机构中专职评估人员实施的评估。 政策评估标准: 1政策效率 2政策效能 3政策效益 4会应的充分性 5执行力,

政策监控的客体是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4政党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第九章

决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政策僵化。 决策权在党和政府之间的转移也是一种主体的调整。

为什么绝大部分的政策变动都要遵循渐进调整路线呢?第一,利益刚性的限制 第二现行政策的制约。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