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2:08: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范文最新推荐------------------------------------------------------

浅议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摘要] 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包括经济和社会地位及精神等多方面。引起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国家和社会亟待采取措施以解决日益突出的农民工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 就业 医疗 心理

我来自农村,亲历农民生活的艰难,对农民工的问题也一直比较关注,现尝试探索农民工问题的种种,包括:一,问题的重要性;二,农民工问题的诸多表现;三,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原因;四,提出几个解决对策。 重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我们应当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农民工问题。新一届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并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其一,如果农民工长期遭受社会排斥,这说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农民工及其家庭受益,社会依然是不平等的;其二,农民工的不利境况也难以保证城市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农民工的高犯罪比例就是证明;其三,如果农民工得不到有效保护,那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城市实现了发展,而受损害的农民工被当成负担又摔回输出地和农村;其四,如果解决不

1 / 22

好农民工问题,那么在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又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其五,如果不能解决好农民工问题,那么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会出现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而不是先发展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包含部分,统帅着部分。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范畴之内,要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农民工问题。知名国情专家胡鞍钢却提出,中国其实存在着“四农”问题,除人们常常提到的“三农”问题外,还有一个农民工问题。他认为,这一问题正越来越突出,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这一点,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而且党中央也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农民工正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状况。 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认识感性和理性之分,认识对象有表象和本质之分,认识事物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我们要探索农民工问题,首先得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经济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由他的经济地位决定。然而,事实不容乐观。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为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者。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7%的雇主没有为农民工办理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金,

---------------------------------------------------------------范文最新推荐------------------------------------------------------

93.4%的雇主没有为他们办理工伤保险。更有甚者,多数农民工不敢提出签订劳务合同的要求。他们往往在缺乏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障的恶劣环境下工作,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相当多的农民工被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却得不到相应报酬。他们的劳动报酬原本就非常低廉,还常常受到企业主的克扣和恶意拖欠。新华社记者曾在北京、浙江、安徽随机抽样访问了80名农民工,其中竟有72.5%的农民工的工资不同程度地遭到拖欠。作为城市居民的产业工人在从业方面可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与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相比,境况毕竟要好得多。 .进城就业农民工的生活普遍比较窘迫。他们一般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在建筑工地打工者则大多就地住在工棚内,也有不少住在自己用各种建筑废料搭建的棚屋内。其居住条件的共同特点是:居住拥挤、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潮湿,往往成为城市中的卫生死角。为了尽可能地节约在城市中的开支,农民工的饮食一般比较简单,他们是农贸市场低档蔬菜和街头路边饮食摊档的主要顾客。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他们是旧自行车的主要销售对象。他们想尽办法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为的是在过年的时候,能够多带几个钱回家。 政治地位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用反作用。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对其经济地位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数就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他们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完全按市场游戏规则形成的纯粹的雇佣关系。在多数农民工就业的个体私营企业,甚至连职工代表大会这样的

3 / 22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维护合法权益的组织形式都没有。在这些企业里,基本没有农民工的主人翁地位可言。而且,现阶段,我国社会还缺乏让农民工阶层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缺乏使政府能够倾听到农民工呼声的机制。 社会地位

马克思主义站在宏观历史角度的高度,指出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由个人组成。同样,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也需要我们足够的关注。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每日含辛茹苦地劳动,为城市创造了巨大财富,提供了巨额税收,但他们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却经常地、普遍地遭受到歧视。对进城就业农民工的歧视,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和人格尊严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对农民工劳动权的歧视,还表现在对他们的劳动休息权、工资报酬权和劳动保护权等方面的侵害上。城市职工享受的是一种较为稳固的公共性保障,而农民工的惟一保障就是远在家乡的那片承包田。城市职工下岗可以享受低保待遇,取得政府再就业帮助,而农民工则完全处于无助状态。城市职工患病、负伤可以享受医保,而农民工基本享受不到。 精神状况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农民工们的物质生活普遍窘迫,那么他们在精神上更为贫困。由于受到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很少能光顾城里的书店、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长期和过度的精神压抑,不仅会使一些农民工患上精神类功能性疾病,

---------------------------------------------------------------范文最新推荐------------------------------------------------------

有时甚至使一些农民工会形成某种直接导致过激行为的变态心理。近年来,一些城市发生的恶性案件,许多都与农民工有关。 原因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一种重要的联系。构成因果关系现象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即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掌握因果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找到某一事物的原因,在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简单分析农民工问题产生的诸多原因。

尽管我国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方方面面,但长久以来户籍制度的划分造成社会的三六九等。这对农民工问题的产生歧视的形成具有实质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可以说户籍制度是导致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覆盖了农民工就业的全过程。由于户籍制度的阻隔,农民工无法自由地进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即使被接纳,也只能被限制在“脏、险、累”的岗位中。

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诸多方面的不完善也有关。农民工无法与真正进入市场。中国的经济结构具有显著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特征。在这种经济架构下,国民经济被分割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两者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分别运转。这种制度还远未被彻底打破,依然是阻碍进城就业农民工身份转换的制度性篱笆。目前我国的相关制度安排,还具有半封闭半开放的性质。它一方面开始容忍农民进城就业,同时又阻碍他们的身份转换。

此外,由于农业处在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

5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