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2:12: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 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 3) 而是走向了繁难和华丽; 4) 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③ 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贾谊和枚乘同为西汉初期重要的辞赋作家,但二人的辞赋创作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1) 贾谊的作品抒情述志、情感浓郁;而枚乘赋作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 2) 在遣词造语方面,贾谊的质朴无华,而枚乘则走向了繁难华丽。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从骚体到赋体的发展。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一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

第二节 司马相如、扬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识记:

① 司马相如的生平及其辞赋篇目

司马相如,字长卿,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武帝即位,喜好辞赋,相如因《子虚赋》得武帝召见,续作《上林赋》。后因病免宫,退居茂陵卒。今存《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6篇。《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虽有二名,实为一篇,统称《天子游猎赋》。 ② 扬雄的生平及其赋作

扬雄,字子云,王莽时始迁中大夫。《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杨》五篇大赋,是扬雄辞赋的代表作。 应用:

① 《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从创作意图看,《天子游猎图》是要讽谏的,确有扶正倡俭的含义,但这一讽谏之意在整个作品中并不突出。它基本是以繁辞丽句对诸侯、天子的苑囿铺排夸饰,注意于它的繁辞丽句,至于篇末点缀的些许讽谏之语,早已被华丽的摹绘淹没了。而对天子的讽谏之意,反而成了颂扬,冲淡了作品的讽谏意图。

② 《长门赋》艺术特点

《长门赋》的艺术水平很高。

首先,它把陈皇后的遭际与自己的悲凉,巧妙融合在一起,抓住两者最相似又最典型感人的身世境遇,共抒悲郁孤愤之情。

其次,抒情手法纯熟。先以简短语句总抒困境和感受,继之以情景交融的婉曲抒发。 《长门赋》在情景交融的情感抒发方面,艺术表现已相当圆熟。 ③ 《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结构,整齐排偶的句式这些典型的大赋格式外,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它丧失了真情实感 2) 空间的极度排比

3) 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4) 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④ 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

扬雄的大赋,铺排夸丽的风格,以及其体式组构,基本模仿相如赋,但在谋篇运思上有了新的拓展,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2) 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3) 写作上有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 其次,是 “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赋创作

识记: ① 纪行赋

刘歆《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② 咏物赋

孔臧《杨柳赋》、《蓼虫赋》是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 理解:

① 汉武帝《李夫人赋》的艺术特点

是一篇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真挚而深切,艺术表现水平也很很高。尤其是他欲写己之思人,却远画对方孤处荒草坟茔的情境,这一笔法为后世经常使用。 ② 班婕妤《自悼赋》的艺术特点

抒写自己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深刻而细腻,十分感人。 ③ 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答客难》中,他直接抒写“魁然无徒,廓然独居”的强烈的孤愤无助感; 《非有先生论》,专就士人之忠谏往往被帝王视为“诽谤”的现状设言,揭露“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并进”的荒唐政局。 ④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与东方朔冰体炭心的表现风格不同,它把士不遇时的孤愤,直接而浓烈地喷发出来。 ⑤ 孔臧《杨柳赋》、《蓼虫赋》

孔臧《杨柳赋》、《蓼虫赋》是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但他的咏物小赋非徒咏物,且及人事,既摆脱了汉初小赋的阿谀、颂扬,也没有大赋的瑰玮冷僻,艺术表现有所进展。 应用:

① 刘歆《遂初赋》的艺术特点及其贡献

整个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所遇、所感、所思,具有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自我。《遂初赋》比较注意抒情手法的变化,有继承贾谊以来借古抒情者。另外,《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② 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王褒的代表作《洞箫赋》是王褒以箫自况、抒发情思的作品。《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首先,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完整而集中。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当然,《洞箫赋》仍存在有大赋遣词造句铺夸佶屈的风气,但是它咏物自况,融注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第四节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识记: ① 京都赋

初期赋家继承前汉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② 抒情小赋

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如以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理解:

① 东汉辞赋创作大势

东汉时期,辞赋创作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之分。 骚体的代表,如班彪《北征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yōng《述行赋》等。这些作品,或纪行以发感慨,或述志以见情怀,抒情意味浓厚。

东汉的赋体创作则呈明显变化。初期赋家继承前汉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

的方向发展,如以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② 班彪《北征赋》

这篇辞作,模仿前汉刘歆《遂初赋》,其结构笔法,甚至情思所钟,都与刘歆作品相似。 ③ 冯衍《显志赋》

这篇辞作,是他免官回归故里后所作,受屈原影响较大。不过《显志赋》所表达的出世思想倾向,与屈原有本质区别,遣词用语,也没有屈原那样宏丽富赡。 ④ 蔡邕《述行赋》

《述行赋》把沿途所见史迹所引发的感慨,与一路上的景物气候融汇交织,把古事与今情相互交织,抒发浓重的家国忧患,极具表现力。 ⑤ 班固《两都赋》

班固《两都赋》是成就最大的“京都赋”类作品。 在题材和内容上,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精读观念; 在谋篇布局上,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

当然,基本笔法,还是难以摆脱模仿司马相如的影响。 应用:

① 赵壹赋的创作特点

赵壹《穷鸟赋》,以“穷鸟”隐喻身陷困厄的自己,反映着东汉末年士人共同的生存困境; 《刺世疾邪赋》激烈地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情感,毫不掩饰,在汉赋中实为罕见。 ② 祢衡《鹦鹉赋》的艺术特点

祢衡的《鹦鹉赋》同样表现士人困厄无奈的主题。这篇抒情小赋,通篇比喻象征,抒情深沉浓郁,艺术水平颇高。

③ 张衡的赋创作及其在赋史上的地位

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他的《二京赋》,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成为汉代京都赋的极致,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而他的《归田赋》,又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全篇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改变。

第四章 两汉诗歌

第一节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识记:

① 班固《咏史》

这首诗是歌咏孝女缇萦自请为婢以赎父罪的故事。 ② 应亨《赠四王冠诗》

这首诗是四个王姓妻弟行加冠礼时的贺词。

这两首作品是现存资料中,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 应用: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它的形成,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 《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片断或全章五言的诗句,如《卫风·木瓜》,《小雅·北山》等; 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也偶见五言者,如楚国民歌《孺子歌》,秦始皇时的民歌等; 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如李延年《李夫人歌》,成帝时民谣。这标示着五言这种诗歌形式正在西汉酝酿,将要脱颖而出了。

到东汉,乐府诗歌里就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长歌行》等。

根据现存资料,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的作品。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无言古诗

识记:《古诗十九首》释名及其作者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一般认为,它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

理解:旧题“苏李诗”及其他五言古诗

《古诗十九首》以外,《文选》、《玉台新咏》等总集中还收录了不少无主名的五言古诗,例如所谓的“苏李诗”。 应用:

①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的情思内涵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思内涵。 ②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

涵咏不尽,意味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醇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似乎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或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两汉乐府民歌

识记:

① “乐府”名义

“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到晋、宋之际,人们把乐府演唱的歌诗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② 汉代乐府机关的职能

乐府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创作、负责演唱等职责。它所演唱的乐府诗歌,包括民歌和贵族、文人的创作。 理解:

① 乐府诗歌的分类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乐府诗为l2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② 汉代乐府诗歌的保存

今仅存约百篇(其中民歌有40首左右),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几类中。 应用:

① 汉代乐府民歌的题材内容

与《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继续咏唱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感受深刻的生活内容: 1) 有讥刺达官显贵的诗,如《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 2) 有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古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 3) 当然还有爱情、婚姻的歌唱,如《江南》、《有所思》、《上邪》;

4) 汉乐府的婚恋诗也反映了相关的社会问题,如耳熟能详的《陌上桑》

5) 汉乐府民歌还有周民歌中鲜见的题材,即: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

行》、《妇病行》、《孤儿行》等;

6) 此外,汉乐府民歌中还有表达人生哲理的作品。如《长歌行》、《薤露》、《蒿里》 ②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与周民歌相比,汉乐府民歌叙事成分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 2)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同时也善于以比兴、叙描的手法抒情。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民歌在句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同时,汉乐府民歌也不再有重章,与《诗经》相比,在诗歌的结构上有所发展。 ③ 与《诗经》民歌相比,汉乐府民歌在情思内涵和艺术表现上的继承和新变 ① + ②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诗歌

识记: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应用:“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1)在思想上,这时期由于儒学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

2)在文学方面:一改汉代诗学是经学附庸的传统,而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一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第一节 首开风气的曹操

理解:曹操生平、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应用:曹操的诗歌创作成就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2)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

3)曹操的诗大都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第二节 建安之杰曹植

理解:

① 曹植的生平及性格

曹植,曹操子,曹丕弟。他从小被曹操所喜爱,曾想立为太子,后未果,因此受到曹丕嫉恨。最终在曹丕的迫害下,忧愤的死去。

史称曹植聪颖过人,在军事上也有一定才能和信心。但是,他的个性却过于真率。超凡的才华与不羁的性格,使他一方面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却因恃才傲物而饱受压抑。 ② 曹植诗歌创作分期

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