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的本真意蕴-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1:20: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学情境的本真意蕴

情境教学的倡导者Brown,Collin,Duguid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1]《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化学教师对教学情境投以高度的关注和热情,这从“无情境不成公开课”中可窥一斑。但由于许多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内涵及其价值缺乏正确的理解,对教学情境的使用尚存在某些误区。故有必要厘清教学情境的本质,以使教学情境的运用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改善教与学。

1 教学情境使用误区分析 1.1 情境中没有学科问题

[案例1]“化学能与电能”教学片断

教师:用PPT呈现图片1――灯火通明的纽约城;图片2――一片漆黑的纽约城;图片3――人们纷纷涌上街头。 教师:这是一座美丽的不夜城,可是有一天它突然陷入地狱般的黑暗,恐惧万分的人们涌上街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齐答:停电

教师:对,停电。这就是2003年发生在美国纽约的大停电

事件,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知道有一种物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是什么? 学生齐答:电

教师:那前面我们学过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那化学能还可以转化为其他什么形式的能吗? 学生齐答:电

教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化学能与电能。 案例1中,教师通过美国纽约大停电事件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化学能与电能”,学生对老师的问话呼应踊跃,情境看似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若分析该情境所引发的师生对话,不难发现虽然师生之间展开了一问一答,但这些“问答”却不需任何思考。教师的意图显而易见,学生只要做应景之答并能显现出“热闹”的课堂气氛。“纽约大停电”情境中虽包含了与教学主题有关的“电”,却不蕴含着与“化学能与电能”这一主题相关的化学问题,如“化学能为什么能够转化成电能?”、“化学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等需要探究、思索才能解决的问题。这种绕了一大圈(停电事件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较常见,没有必要从纽约大停电说起)创设的情境,却没有蕴含学科问题,并不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1.2 情境偏离核心知识

[案例2]“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片断

教师先让学生看一段录相:伴随着悠扬的乐曲,魔术师翩翩

而至,只见他取出一个深色装满“酒”的瓶子和5个无色透明的小酒杯,反复让大家看,看不到杯里有什么。他把瓶中的“酒”慢慢装满第一个小杯,是浓浓的橙红色的“鲜橙汁”!真令人垂涎。还是刚才那个酒瓶,在装满第二杯时,奇了,竟是绿色香甜的“葡萄美酒”!正在大家满心疑惑时,魔术师又装满第三杯,却是褐色的“咖啡”,再倒出第四杯时却变成了蓝色的“墨水”,更有趣的是,装满第五杯时,竟是不断涌出气泡的“啤酒”,乳白色的泡沫正向杯外溢出。“魔瓶”令人啧啧称奇。 教师:同学们,魔术师神奇不神奇? 学生齐答:神奇!

教师:魔术师并没有你们想象的神通广大,他只不过是巧妙地应用了氧化还原反应。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彩缤纷的氧化还原世界,领略和享受物质变化的妙趣。

案例2中的教学情境看起来新奇,似乎在课的开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且情境中蕴含着化学原理及应用。但需我们明辨的是,这样的情境引起的是学生对新奇现象的关注,还是对其中所蕴含的化学原理的探讨?本节课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起始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化合价升降)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进而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情境中魔术师所表演的5个反应虽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其反应原理并不能在本节课中进行探讨。故该情境所起的作用只是牵强附会地引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却无什关联。一个接一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