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13:35: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大陆道德教育政治化和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

我们将专门的德育师资培训基本上归于师范大学或教育学院的政教专业。而政教专业的课程训练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是政治、经济和哲学理论,到的哲学、德语心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训练基本没有。

非专门或一般的德育主体也应给予适当的训练

由于直接得到的教学需要间接的道德教育的配合才能取得真正的德育效果,非专门的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得于施明应当得到高度重视。所以必须对非专门或一般的德育主体进行适当训练。一般德育主体也应当具备一定的道德教育素养。这就要求所有教师灾区的任职资格是必须有“道德教育学分”。 (二)德育主体的自修 德育主体素养提升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式是自修或修养。除了一般在道德、专业和教育上的修养的方法之外,还特别应注意以下三个策略: (一)德育使命策略 (二)科研带动策略 (三)实践与反思策略

(一)德育使命策略 德育使命策略的要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所有教师认可道德教育的使命。以次为基点,教师应当摈弃将自己的角色矮化为不涉道德教育义务的一般教书匠的意识,既做“经世”,又做“人师”。只有教师有了道德教育的使命意识,教师才可能找到道德教育工作的最大意义,才能确立起德育主体意识和进行自修的真实动机。使命策略即意义寻找活动及发动的策略。

(二)科研带动策略 只要教师有自己的科研意识,就会有学习德语理论、改进德育工作的冲动。德与科研意识肯定会带动教师整体素养提升。当然,科研带动策略的采取必须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结合。所以在之前和之后教师培训过程中加强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实践与反思策略 ,教师的德育科研模式:“实践——反思”,德育科研的重点:具体德育活动的经验性研究

好处:既能与教育理论专门人士有相对的分工,又能尽快进入研究的轨道 。当教师能够真正对自己的德育实践作经常性的反思时,德育工作的改进就有可能,德育主体素养的提高也就有了经常性的动力。 (三)实践与反思策略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高并不仅仅涉及的渔火教育系统本身,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对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只能从两方面做起: 一方面呼吁请社会支持 另一方面从自己做起

总之,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道德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第十二章 道德教育理念论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人本化理念 一、人本化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

道德教育理念主要是针对道德和道德教育中的“无人化”现象提出的。所谓道德和道德教育中的“无人化”现象,是指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驯化以使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人在道德面前是被动服从的。

道德和道德教育中的无人现象主要表现

在价值观上,无人的道德教育不是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

在培养目标上,它要培养的是那种失去自尊和自主理性的奴性人格,强调人对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规则的无条件顺从,以听话和服从为目的;

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需要及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遵循,强调道德灌输,以种种对待物的或其他非人的东西的方式来对待学生。

二、人本化道德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道德大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46

道德是人为的 道德是为人的 道德是由人的 道德是人为的

这一点主要是从道德的产生或起源上看,道德是人为的,是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主动地选择和创造的。

道德是由人的

道德的由人性主要表现在道德对人的依赖:

一方面,道德是人的道德,离开了人,就根本谈不上什么道德不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之存在中才有的尺度;

另一方面,道德的真正存在并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的内在自觉,它不是靠强制性的力量或者自动就能发挥作用的。

三、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

首先,应以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生活之完满为目的。

其次,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批判、选择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体验、实践道德生活为己任。

另外,以学生为本,还要求道德教育以人对人的方式——对话、关切等作为教育的基本方式。 以人为本是目前的道德教育、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它自身也并非尽善尽美,但就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它仍然是我们欠缺的,是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必然抉择。至少,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开拓新的时代精神方面,人本观念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理念 一、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提出的依据

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理念是由道德本身的主体性本质所决定的;

主体性理念的提出,既是道德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 主体性道德理念的提出,也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 主体性理念也是应消除传统的教育观念、做法提出的。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理念 二、贯彻这一理念的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一理念,一方面要反对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多的选择的机会、可能性,在教育过程中,真正把儿童作为确实的道德主体。

第三节 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理念 一、生活化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 (一)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批判 (二)道德教育与生活的本体性关联

第三节 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理念 (一)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批判

第一,道德教育的科学化; 第二,道德教育的理想化; 第三,道德教育的成人化; 第四,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 (二)道德教育与生活的本体性关联

第一,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道德在生活之中;

第二,从道德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道德是在生活中发生发展的; 第三,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活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47

(二)道德教育与生活的本体性关联

第三,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活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第四,从生活和其他教育方式、途径之间的关系上看,把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还在于和其他教育方式相比较生活教育所具有的种种优势。

二、生活道德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在性质上:凸显生活性 (二)在目的上:实践道德生活 (三)在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 (四)在方式上:通过实际的生活 (五)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主体间的对话 第四节 道德教育的民主性理念 一、提倡民主性道德教育理念的依据 第一,民主化是社会生活的必然趋势。 第二,民主化是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走向。

第三,民主化的道德教育理念,或者说教师应以民主的方式对待儿童,也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机制、发展规律的必然抉择。

二、民主性道德教育理念的贯彻要求 (一)反对文化权威主义 (二)师生的民主对话关系 ( 三)学校管理民主化 反对文化权威主义

道德教育民主化首先意味着要反对文化权威主义;

不同的文化类型中,总是存在一种或几种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起决定作用的文化样态;

要想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民主化,首先就必须彻底的打破文化权威主义的观念,以一种博大的、开放的和宽容的心胸看待文化体系。 师生的民主对话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往往是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陈腐的人类关系;

在德育的方法上,主要采用平等对话、说服疏导、实际锻炼、自我评价等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 学校管理民主化

要保证人们能够充分行使他们在教育上的民主权利,这也意味着保证他们有权参加教育机构的管理和教育政策的制定;

具体说来就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家长、教育科研人员和学生等参与教育政策和目标的制定、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筹措经费和分配资源、确定教材和教学上的问题、聘请老师、调整薪金和制订规章制度并考核其结果等。

第五节 道德教育的终身化理念 一、提出道德教育终身化理念的依据

(一)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终身化是终身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道德教育的终身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道德教育的终身化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终身化道德教育理念的贯彻

针对道德教育来说,贯彻终身化理念,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要真正树立终身发展、终身教育观念,把学生的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看作是伴随学生一生的任务,而不是哪个阶段一蹴而就的

48

其次,要搞好衔接,注意不同时期的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再次,道德教育的终身化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