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洪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5:55: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课题: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 授课老师: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 洪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判定和性质的应用和深化,又是几何推理、证明中的常用依据。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与演绎推理能力重要的题材,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课,教材对有关内容采用了边探索边证明这种“合二为一”的处理方式,更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达到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的结果。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较好,总体能较快的接受新知识,对于本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较好,但知识迁移能力处于弱势,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本节课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2)初步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数学思考:(1)经历探索、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2)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初步学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分析来看,如何适当添加辅助线、如何利用化归 思想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因此确立本节

教学难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二)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我们的班级有小组模式,于是我将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并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育理念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采用问题驱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互帮互学的学法。

第 1 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准备三角形纸片一个,剪刀一把。

五、教学流程框图

观察度量,深入探究,创设情境, 获得猜想 验证猜想 引入新知小结升华,实践应用,检测反馈 巩固深化 教师 活动 呈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提问无法直接测量,怎么办? 肯定学生的回答, 并给出一种新方法,带领学生探究其中蕴含的道理。 迁移转化,证明猜想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 学 内 容 学生 活动 答:可以采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评价 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给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学生已经学过的三角形有关知识为生长点,以旧引新的方式给出新的解决方案,引入新知,点明课题。 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只有一字之差,又都和三角形的中点有关,学生容易混淆,让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图,A、B两棵树被池塘隔开,现在要测量A、B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但又无法直接测量,怎么办? 观察线段MN,归纳其端点的特点:是三角形两点的中点。 小明想到了一个方法估测一、 出了A、B间的距离:先在AB创设 外选一点C,然后步测出AC、BC的中点M、N,并测出MN情境 的长,由此就可以知道A、B 间的距离。这其中蕴含什么道引入 理吗? 先引导学生分析线段MN的特点,结合其特征给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并引出标题。 师: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区别? 师: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线?有几条中位线? 回到小明的做法中,引导学生探究MN和AB两线段的关系。 回忆三角形中线的知识,与三角形中位线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 新知 4分钟 1、定义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A角形两边中点的ED线段。 如图, DEBC是△ABC的中位线。 对比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 思考:1、两者有什么区别? 2、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线?有 第 2 页

几条中位线? 探究活动一 任意画一个△ABC,作出它的一条中位线DE,其中D是AB中点、E是AC中点。 观察你所画的图形,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DE与第三边BC有怎样的关系? A ED BC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开展探究活动。 师:观察你所画的图形,猜想一下,DE与BC会有什么关系? 引导两线段的关系包括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师:大家测量一下,看看测量的结果与你猜想的是否一致? 画图。 观察、猜想。 用尺子、量角器进行度量,并汇报测量结果,得出两线段的关系。 二、 观察 度量 获得 猜想 4分钟 1 得出猜想:DE∥BC,DE=BC. 2请学生汇报测量结 果。 归纳获得的猜想。 师:刚才用的是度量的方法,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验证刚才的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DE与BC这两条线段既有平行又有数量关系。你联想到什么? 师:老师手里就有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通过剪拼将它 “变”成平行四边形ECADB 学生通过画图,加深对三角形中位线的认识,并利用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的主动性,体会观察探索的过程,同时建立信心。 结论是开放的,思维是发散的。教师只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补充。 探究活动二 对于刚才的猜想,两线段 平行且有数量关系,你联想到什么? 三、 你能将三角形(纸片),通过剪拼将它 “变”成平行四边深入形吗? 探究 学生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拼验证 图: 猜想 5分 钟 吗? 师:往哪里剪? 教师将三角形沿中位线剪开,并请学生在黑板上完成拼图。 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创新 之处,不同于教积极思考。 材的处理在最 开始时提出问 题:三角形如何答:平行四边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如形。 何通过剪拼将 一个三角形拼 成一个与其面 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这两 思考、交流。 个问题出现比较突兀,且学生 很难想出来。 本设计是答:沿三角形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中位线剪定义后,由猜想开。 的结论联想到学生在黑板平行四边形,再 前为大家演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