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规程管理规定(修订)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9:38: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工艺操作规程管理规定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工艺操作规程是规范工艺操作人员生产运行操作的重要技术性文件和规范要求,为规范操作规程的管理,提高操作规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进操作受控,促进安全生产,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山西润锦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的编制与管理。 2 管理职责

公司主管技术副总经理是负责操作规程编制与管理工作的主要领导,负责组织操作规程制(修)订、审批。

公司生产技术部是操作规程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制(修)订、审核、上报与发布,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的年度评审。 公司生产运行事业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的执行。

公司设备管理部、安全环保部等部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制(修)订,并进行专业审核及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车间(工段)负责操作规程的编制、审查、上报及日常管理,负责审批后操作规程的执行。 3 操作规程的编写方式、原则

各车间成立操作规程(方案)编写小组,车间主任具体组织并审核,编写小组应包括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的人员。

操作规程编制过程中,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保证操作规程正确和可操作。

操作规程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2.3.1 操作规程必须以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为依据,确保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操作方法的科学合理;

2.3.2 操作规程必须总结长期生产实践的操作经验,保证同一操作的统一性,成为人人严格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有利于生产安全; 2.3.3 操作规程必须保证操作步骤的完整、细致、准确、量化,有利于车间设备的可靠运行;

2.3.4 操作规程必须与优化操作、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环保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装置生产效率;

2.3.5 操作规程必须与岗位责任制(各车间另行制定)相结合,做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

2.3.6 操作规程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及时修订、补充和不断完善,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提高。在装置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必须及时以补充规定形式进行修改。 3 编写格式和内容

操作规程包括工艺技术规程、操作指南、开停工规程、基础操作规程、事故处理预案等章节,编写格式和内容以生产技术部编制的《山西润锦化工有限公司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编写模板及内容(试行)》(参见附件一)为蓝本进行,力求内容全面,叙述精练、层次清晰、数据准

确,并根据岗位特点适当增减变化内容,但基本格局应符合本要求。 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基本内容包括: 岗位任务、职责;

原理与流程:该装置的生产原理与工艺流程描述;

工艺指标、原辅材料消耗及产品质量指标:包括原料指标,半成品、成品指标,公用工程指标,主要操作条件,原材料消耗、公用工程消耗及能耗指标,污染物产生、排放控制指标;

生产流程图:工艺原则流程图、工艺管线和仪表控制图、工艺流程图、装置污染物排放流程图说明。流程图的画法及图样中的图形符号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装置的平面布置图:必须标出危险点、排污点、报警器、灭火器、其他应急设备位置。必要时可单独画出危险点、报警器、灭火器位置图; 设备、仪表明细:将设备、仪表分类列表,注明名称、代号、规格型号、主要设计性能参数等。

操作指南是正常生产期间操作参数调整方法和异常处理的操作要求,编写要点:

以生产期间操作波动的调整为对象,以控制稳定为目标,防止异常波动引起生产事故的发生。

首先确定针对的范围和目标,经影响因素分析后确定对象(必须用图),超过目标就认为操作波动,阐述正确的控制方法,最起码要定性描述,最好定量描述,针对可能产生的操作波动,提出应采取的对策措施。最后明确操作参数失控后所对应的事故处理预案。

每个控制目标的操作指南应包括:控制范围、控制目标、相关参数、控制方式、正常调整、异常处理。控制范围不能超出规定的范围(大指标),保持与安全阀定压值、参数报警值的差距,不能触及安全限制,预留安全操作空间;控制目标要给定更为严格的指标(小指标),确保操作平稳和优化;控制方式要以文字说明并画出控制回路图。 基础操作规程是装置进行各类复杂操作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描述机、泵、换热器、罐和塔等通用设备的开停和切换规程。主要内容包括:各种机泵的开、停与切换,风机的开、停与切换,中、低压冷换设备的投用与切除,关键部位取样等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开工规程、停工规程、基础操作规程、专用设备操作规程、事故处理预案等规程的操作步骤需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格式编制。

事故处理预案是装置发生一般生产事故或操作大幅度波动的状态下,避免扩大事故范围,使事故向可控制的方向发展,达到最终的安全受控状态的处理步骤。其作用是帮助操作人员判明事故真相,决策处理目标,明确操作处理方案。内容和要求是:

事故名称:每个事故处理预案都要有具体、明确的标题。

事故现象:事故发生时最直接表现出来的异常,如异常的声音、气味、报警灯闪烁等等。

事故原因:分析导致事故的原因。

事故确认:列出确认事故的必要充分条件,对这些条件进行“是”或“否”的判断,从而确定事故的属性。 事故处理,包括:

(1)立即行动:用明确的、简洁的语言指出必须立即进行的操作行为。

(2)操作目标:用简洁的语言表明事故处理的努力方向。3、潜在问题:提示处理过程中应努力避免的事故后果。

(3)操作步骤:列出操作步骤清单和具体操作步骤,要列出整个事故处理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的事项。

退守状态:执行完成操作方案后,装置应达到相对安全的退守状态。 4 审批程序

车间(工段)向事业部提交操作规程正式文稿,经组织审查、签字后,报公司生产技术部;生产技术部组织设备管理部、安全环保部等相关部门会审、车间(工段)修改、再会签,最后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生效、发布执行。

车间(工段)编写-事业部审查-生产部组织会审-车间修改-生产部组织会签-总工程师(总经理)批准发布-印刷-发放执行。 5 操作规程的使用、管理 操作规程归口生产技术部管理。

正常生产中,装置操作室除在固定位置摆放操作规程合订本以外,必须以活页形式准备好履行完成审批手续的单行本操作规程,并且按岗位分工分别装订。单行本操作规程包括装置开工规程、装置停工规程、单体设备投(停)用和切换、事故处理预案、装置紧急停工规程等。操作规程中的量化指标必须审核下发,严格执行。

车间(工段)管理人员组成操作规程使用监督指导小组,车间(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