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解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0 5:24: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解读

对于《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和实行稿,我作了比较。在比较中,对语文课程的功能和定位的转变有了了解,进而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征求意见稿和实行稿的两大变动。 1.在语文课程的定位方面,在原来界内公认的“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的基础上,突出并且强调:“语文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2.在语文课程的理念方面,将原征求稿的“注重语言积累”改变成“开发语言潜能”,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两大变动引起的课程两大转变。

(一)对“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认识 ——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 程功能由原来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功能,转变为强调多重复合功能。打破了原来以“双基”为主线来界定课程功能的思维模式,突显了语文课程作为“人的发展的基 础”的综合性功能。语文素养,由语文课程的“本体功能”与“延伸功能”两部分组成。既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 语交际能力,又要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全面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新课标要求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的本体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引导学生沉浸文字,感悟内容与情感,体验情境与思想,从中获取观点或形成思辨。 (二)对“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的认识——课程定位的转变。

根据语文课程定位的转变,教学时必须要加强语文课的文化含量。而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强化古诗文的学习无疑是最佳的途径。它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吸收语言精华,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味。

三、两大转变引起的语文教学的两大注意方面。

1.要注意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突显语文课的显性特点。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呼出,在文本把握时,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语文课变得立体饱满,师生可以共同感受生命的成长。但这样的感受一定是在文本语言的浸润与感悟中生成的,是自然生成的原生状态,否则就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语文课的特点。

所 以,当下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能否真正统一是值得重视的关键问题。只有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漠视文本美好情感与正确思想的挖掘, 难敌语文教学的时代发展,难显语文育人的教学意义。相反,只有文本情感思想的熏染,无视学生母语的理解与感悟,语文课以母语的有效习得与自然生成的显性特 点就无法体现。因此,教学只有注意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才能展现语文课的特点与魅力。

2.文言文教学不要只把文本当作语言材料,而要当作文学作品来教。 “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加强语文课的文化含量,重视

文言文的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话题。而在其中,读懂文本内容,感受古代语言的精美是必要的,但这不是唯一的。

如果把文言作品也当作文学作品来教,注意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那么,才能在增加学生文化积淀的同时,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解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试行稿”)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试行稿”是在“讨论稿”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几易其稿,最后由专家审定而付印的。

“试行稿”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期望使语文课程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能切实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现在,小学一年级已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明年,六年级将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后年,高一年级将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未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的学校、年级,也将在语文课程活动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试行稿”编写者的理想,理想的实现,还是要靠师生的共同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这几年新教材试验过程中已经反映出来了。为了使学校、社会对新“课标”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特确定一些话题对“试行稿”作解读。

[话题一]“试行稿”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那么课堂教学将处于怎样的地位?

关于“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试行稿”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中的地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主渠道,也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得”。学生从不识字到识字,进而进入阅读天地,逐步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将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

语表达,并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随着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步地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思辨、鉴赏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主要也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

之所以提出“拓宽”的课程理念,主要是针对以往的语文课程活动中语文学习的渠道过于单一——注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忽视了学生课堂以外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期望能从学语学习的规律出发,将学生的“学得”与在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融为一体。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评价”等部分都有“综合学习”的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研究,这本身就包含着多渠道的语文学习,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也渗透着对学生“习得的关注。

语文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这就是“试行稿”的基本思想。 [话题二]“文”“道”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试行稿”是怎样表述文道关系的?

“试行稿”对语文性质和语文课程特征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这一表述,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文道的关系——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文“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以往的争论,既源于对性质的认识过于窄化——1993年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性质的表述仅仅停留在“工具”,1993年以后的“大纲”和“课程标准”,虽加上了“文化载体”,但核心仍然是“工具”,其意思是“负载文化的工具”——又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文道关系认识和处理的模糊性。

说文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因为“工具性”中本已包含文化的因素,而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包含着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感受。说语言是交际工具,自然饮食着思维工具的思想,因为语言与思维本是一体的,而作为思维工具,自然也包含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因而它又是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工具;从母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作为社会的人的生存方式。因而,对工具性的认识不能过于窄化。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指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指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内容给人的教育、启迪、鼓舞,乃至震撼,就是文化的内涵之一;因为这一文化的外显形式是语言

文字,因而也必然隐含着对语言的认识与感受。

“试行稿”的目标、内容与要求等部分的描述中,都具体表述了文道的不可分割这一特点。因此,在理论上认识文道关系,应该不是大问题,问题的核心是怎么操作。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语文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注意文道的关系,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两张皮,即说文管说文,说道管说道。有些语文课,只停留在对字、词、句、语、修、逻等知识的演绎,有些课只停留在对抽象道理的,甚至是一些概念的讲述、识记。讲文道统一,首先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认识来唤醒已有的记忆,理解、体验文本内容,发现蕴含在文本中的道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如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等等,吸收文化的精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话题三] 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否不再重视汉语的基础知识?

语文课程也好,语文课堂教学也好,从来没有否定过汉语的基础知识,只不过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再像过去那样系统地学习汉语知识。“试行稿”是这样表述的:“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为“我”所用;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中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

在“一期课改”中,曾有人提出过“淡化语法”的口号,其目的恐怕也是考虑到中小学语法知识教得过全、过繁、过死这一现象。不过,“淡化语法”的提法似过于绝对。因为,“语法”所及包括隐性的和显性的。所谓“隐性的”就是体现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是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并能自然运用的,如表达“我想读书”这一意思,必然是这样的语序,这样的主谓结构;所谓显性,就是通过知识要领显现出来的,“我想读书”这样的句子,就有词性、短语、单句、语法成份、

句式等语法概念。如果要“淡化”,恐怕也是指显性的语法概念。现在提出“不求系统”,要“适度”、“有用”,就是希望不要多纠缠于概念,而是要把学生无意识学会的语法,转化为自觉运用语言规范来进行语言实践。

要“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有三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哪些知识是“适度”、“有用”的;二是这些知识怎样与文本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三是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怎样渗透这些知识,怎样在渗透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潜能,让他们由无意识转向有意识。这三个问题,“试行稿”制订者、教材编写者、教师和有关教研人员将作进一步研究,期望能在六年级全面推开时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意见,经过实验后体现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之中。

[话题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将有哪些重大突破? 新课程理念总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来体现的。现在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就要正确理解这一理念的具体含义。

从语文课程来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充分关注并发掘学生的语言潜能,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来认识未知,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记忆,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课程意识,要使语文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突破要点之一,就是在目标定位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学计划的完成——一堂课,一个阶段的课,都要注意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要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在一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一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捕捉、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使课堂教学产生真正的效益。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二,就是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

静态分析,就是只着眼于对文本内容肢解,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训练也是依据分析来演绎的。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是每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