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多罗禅经1-14讲(全)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1:05: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然之气,充塞于宇宙天地之间,这是真的。真功夫,不是理论。二俱满十方:这个时候才是真到出入息的三摩地。这个三摩地是很深很妙,能够与你心意配合。随时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如是随意者:我叫你们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如意是什么?四如意足,有个欲如意足。我想这样就能做到这样。这才叫做法自在的境界。

清净系心处 无法而不求 既生有长养 成就诸功德

所以修到最后,真正身心清净了,念念都在清净中。无法而不求:你智慧自然打开了,而且你这时候心量很大,什么都愿意学,什么都是空的。所以佛能知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既生有长养:功夫到了这里,他对于你四大没有衰退,还有长养的功德,成就了一切功德。

如是曼陀树 曼陀池生长 功德住升进 种种众妙相 是义我已说 修行善守持

他说这个时候你的身心如天上的曼陀树。身如莲花,内外清净。等于莲花在烂泥里生长,一点泥都沾不上。佛法的精神就是莲花,莲花是生长在烂泥巴里,干净的地方是长不出来的,但是它长出来绝不带一点脏,还是清香的。佛法的精神就在这里,越乱越苦的时候才来。一般的花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莲花是花果同时来。有花就有果,有果就有花。一边开花,一边结果。不过莲子心中是苦的,所以菩萨们都很苦。这个时候修成了种种的妙相,是义我已说:这个过程,修持的道理,我已经都讲了。你们要真正去修持,好好的记住,把握住。

——待续

第八讲

孙医师报告:修安般带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是很特殊的,跟轻安有一点关系。

感觉上是烦恼的解脱。心里有如四周是海,清风拂面。喜悦从每一个细胞发出来,不可比喻的快感,简单的说就是轻安加快乐。修出入息,渐渐发觉修出息,气息有所改变。平常的呼吸变成平均而细。静坐的时候又有一个现象。究竟我们有没有用意识去呼吸呢?或者是呼吸自己本能的运作吗?静坐时,我发觉在数息时及随息时,都是我在呼吸。在止观这个阶段则是呼吸自己本能的运作。我可以脱离它而产生旁观的作用。到旁观成熟的时候,我发觉呼吸变的很慢,接近停止了。继而身体产生自己的呼吸。这个呼吸不同于鼻子的呼吸。这个呼吸不是一开一阖的,是两者同时进行的,全身都是一样的,我想这个就是息了。息的运作,在我出定后继续进行。

由于我全身都发煖,所以有如一张薄纱一样的感觉。空气是自由出入,内脏及肌肉好像充电一样。如果要你想象,又凉快又热,同时发生的感觉。你就可以知道我的感受了。

今晚静坐,很快进入定境,头顶一片光明,不久整个人就溶化在光明当中。不久,我发觉这片光明气质的变化。这些光明变成确实可以触摸到东西。辗转我发觉不单是有质,同时它简直是一条河流,开始从我打开的头顶流进来。这个感觉就好像用茶壼把水倒进杯子一样。我的四肢被灌注满了。我还可以触觉一下这些光在我体内的质和量。不久这些光就凝固起来了。有坚固的感觉。出定以后这片光明留在我的体内,不会失去。带来的是无限的充满感。

师示:这两天的报告很精彩。可是有一点,我们每次讲课中间距离三天。这两次都是最后两天做报告,好像是办公文一样在搪塞,应付一下。不过很有进步。现在讲安那般那的正修行之路。这一本经典到这里是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决定分。方便道不过是作功夫的方法。安般是感觉的状态,触受的状态。念是意识的状态。决定分:确定的。

已说升进法 所摄诸功德 修行决定分 是今次第说

上面所讲的六品,由初步安那般那修出入息,一步一步进步的功夫、境界,道理都告诉我们了,是讲大原则,不是细部的道理。已经讲过了升进法,如何求进步,他所包含的一切功德,是怎么样的情况,已经说过了。现在要讲这个功夫过程的决定分。就是肯定的。肯定什么?没有讲。这个问题我一步一步的告诉你。

善于出息念 入息俱亦然 出入谛思惟 分别具明了 此则决定分 世尊之所说

他说修安那般那出入息这个功夫。善于出息念:注意这个话,我们人自然有呼吸嘛,一定随时在一呼一吸。呼的那个气出去了叫出息。但是普通我们称为呼,不叫息。息和呼吸是两样。我们这个呼吸自然的一进一出是一呼一吸。拿佛法来讲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在一呼一吸之间有个东西叫息。那么我们呼气的时候,把那个息的境界也带出去了,这是一般人的呼吸。所以心也静不下来,脑子也静不下来。当年我的老师问我一个问题,念先动还是气先动?你们还记得这个故事吧!念一动了,气就散了。所以道家有两句话要注意,『开口神气散』像我上课说话,开口讲话神气就散掉了。『意动火功寒』意识一动,你那个三昧真火的力量就散掉了。所以善于出息念,这一句话要注意,我们自然都有呼吸嘛。为什么这里特别提出来说善于出息念呢?因为我们普通人一呼一吸自己都不知道。脑子在乱想。心念跟呼吸是分开的。那么修行的人于出入息,意跟息是配合的。所以出息的时候没有散乱,这样才叫做善于出息念。入息俱亦然:等到吸气,自然吸气了。进来时意念一样,同呼吸是配合为一的,没有散乱。出入谛思惟,分别具明了:一出一入之间,这叫系心一缘了。就是呼吸同这个意念已经打一个结,拴住了。牛鼻子穿起来了,这一条野牛不乱跑了。这个一出一入之间,非常仔细去思惟观察。做这个功夫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要正思惟。是用第六意识来思惟,但是不是分别心,是知觉心。要一出一入之间念念清楚,这个分别出入息非常具体的,都明白了。这个是讲肯定出入息的第一步你做到了。已经超过数息,在随息、止息的境界里。这是佛所说的。

一切诸善根 各各尽自相 最胜无上智 说名为决定

这个文字很容易读过去,讲些什么不懂。你功到了这一步,一切诸善根,譬如说脾气大的会成柔和了,杂乱思想多的变成清净了,懦弱的人变成坚强起来。习气思想都转变了,是善根发现了。如我们上次讲到,佛法讲慈悲,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真发起慈悲心,做不到的。如果真有修持的人就会做到。这个慈悲念力从哪里来。各各尽自相:就是思想习气转变了。透顶透底的自相心理状能,自己看的非常清楚。最胜无上智就是佛。世界上智慧最高,成就最大。他说这样修安那般那是肯定的,你的确在进修中。得了一个认可,肯定了。这几句话就是说你至少已经得到制心一处了。如果讲四禅八定,初禅是什么境界?心一境界,离生喜乐。他说到这个程度,你到初禅有点接近了

彼诸修行者 安住决定分 出息入息时 正观无常相 息法次第生 展转更相因 乃至众缘合

这本经典讲安那般那做功夫,你要配合所有的佛学经典。那些理论到这里要串起来。彼诸修行者:历代的祖师们,那些大阿罗汉、大菩萨们,第一步先达到安住在决定分上。出入息已经不要数了,得止了。每一个出入息自己都很清楚了。那么你们在出息或者入息的时候正观无常相。怎么叫观无常?佛说诸法无常,所谓无常就是易经讲的变。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永远是无常的,没有一个固定存在的,随时会变去。就如刚才黄医师评论孙医师的报告说:这都是受阴的状态。没有错。《心经》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大家学佛修道,

搞气脉,都在受阴状态中。呼吸是生灭法,所以我常骂这些教人数息观的人。那个气靠不住啊,出去自然进来,进来自然出去。等于吃饭一样,吃进去一定拉出来的,无常嘛。常的话,吃了一顿饭以后,一辈子就不用吃了。世间法一切是无常,随时会变去。呼吸一进一出它本身也是无常的。如孙医师前几次的报告也讲到,我们修安那般那是无常的,有出一定有进,有进一定有出。但是天地之间的空气它没有变动哦,你呼出来也是它,吸进去也是它。等于那个水一样,变成波浪,泡了茶叶变成茶,这些现象都是生灭法,会变的。水性本身不变。道在哪里?不在这里。所以他说,当我们出入息的时候,要正观这一切是无常,尤其我们的生命在呼吸上。中国人常讲三寸气不来就叫死了。喉头离鼻子不过几寸而已。一切无常,气也没有了,所以要正观无常相。下面这一句话说,你要在出入息的时候,观察一出一入,不出不入。所以气住脉停那个是息法次第生,那个是息的境界。所以基督教也懂这个,他们取一个名字叫安息。这是息的境界。以道家来讲,气充满了,不呼吸了。密宗叫做宝瓶气。印度瑜伽拼命修宝瓶气,忍住呼吸,那是假的。真到了气住,功夫得定了,气自然停止了。这个就是宝瓶,空的,身体变成一个空瓶子一样。这个瓶子里面有没有气?没有气了。没有了气,充满了息。生生不已的功能来了,这是息法的次第生。懂了吧。因此说展转更相因,乃至众缘合。由这样得止、得定的时候,互相为因果,生命的功能更增强了。展转相因,有时因变果,果又变因。昨天是今天的因,今天是明天的果。现在是明天的因,明天是今天的果。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不一定。也可以说明天是今天的因,今天是明天果。互相为因果甚至到达众缘和合,身心两方面都转变了。

起时不暂停 常知和合法 是性速朽灭 法从因缘起 性羸故无常 一切众缘力 是法乃得生

这就是密宗。不管东密、藏密,实际上都是佛传出来的。这是有根据的。密宗所讲气脉明点的法门,大原则这里都告诉你了。他说我们这个呼吸往来,起时不暂停,呼吸没有停止过。也就是说我们的呼吸往来没有一刻停留过。这里就是秘密法了。当知和合法:所以很多练气功的人来问我,气要放在上丹田、中丹田或者下丹田。对这种笨人我都懒得讲,只好说我不懂。比如车子的轮胎,你把气打进去,叫它停留在一点上面行吗?它是个空气耶!进来就充满了,充满了以后马上变废气,就要放掉了。你觉得丹田有气停留,那是你意识的幻想。意识作意在下丹田,慢慢肚子就大了嘛。所以很多人练太极拳,不晓得怎么运气,一个个都练成西瓜肚子,他叫做功夫。真是可笑,这个原理都不懂,呼吸来往没有暂时停留过。这是当然。这个知道了,可是现在教我们修安那般那要息住。刚才讲一出一入中间的息,要把它停住了。当知合和法,你要想拴住它,是合和法。是性速朽灭:我们的身体活一百年,也只不过一百年,很快就没有了。呼吸是刹那之间就变去了,一吸进来的气,马上变废气呼出去了,没有了。要怎么样使它合和呢?法从因缘起,上面讲乃至众缘合和对不对?用什么方法你使它停留住。性羸故无常:呼吸同风一样,它本身是没有体质的。刚才孙医师报告有质量的感觉,他并不是讲呼吸有个体质。羸就是很弱,它是无常的,不能永远存在。要想使气充满变成息的境界,靠一切众缘的力量,是法乃得生:你才能得长生之法,生生不已的功能起来。

虚妄无坚固 速起而速灭 非常毒所毒 其性不久住 修行如是观 此则决定念

第一你要认识呼吸的关系,呼吸是骗我们的。一进一出,分分秒秒都在进出。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几下?科学是有统计的哦。虚妄无坚固:他们都是骗你的。脉搏的跳动与呼吸的来往有绝对的关系。但是它是虚妄的。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命靠呼吸,靠脉搏跳动。可是二

十年也好,二个月也好。要死了,这个虚妄就不坚固了,速起而速灭:很快就过去了。非常毒所毒:毒字的中文意思是治。不能永远停留在那里,不能永远治伏它的。所以其性不久住,呼吸停留不住的。修行如是观此则决定念:你真的修安那般那,你对于呼吸无常先要认识清楚。

譬如运行天 息变疾于彼 决定无常想 修行趣涅槃

譬如太阳在天体上行走,地球的转动,宇宙的转动非常的快。他说我们呼吸的变化比它还快。疾是很快的意思,不是生病。所以我们的生命是一切无常。因此我们为什么要修道?在无常之中求一个不生不灭的,那个叫做涅槃境界。修行的目的是要达到涅槃。涅槃境界是常、乐、我、净。这一点要认识清楚。

非出息未灭 而有入息生 非入息未灭 而有出息生 如是谛观察 修行决定分

这个很严重,你们要仔细。他说:我们全身的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但是我们最容易感觉是鼻子,自己身上的呼吸不知道。如果把你埋到土里去,只要埋到心窝子这里,你就晓得毛孔呼吸的厉害。一到心窝子以上,毛孔不能呼吸了,你就没命了。所以你不要认为出息未灭而有入息生。出息还没有完,气就进来了。也不是入息未灭,而有出息生。你仔细观察,佛说的很明白。我们气吸满了,呼出去,还是呼出去一半,气就进来呢?他说你看清楚没有?虽然是很普通的问题,可是大家不留意,你再看它的原文,不是出息还没有灭就有入息进来。不是说入息还没有停止就会有气出去。他说你们要正思惟观察清楚。你这样子仔细去观察,就是修行第一步。修行决定分,这个肯定要了解透彻。

粗涩利刺生 种种苦逼相 谓息出与入 一切时逼迫 于息能觉了 具足众苦相 如是谛思惟 说名为决定

修这个法门的重点在受阴开始修。触受,这是认识生命最命最好的办法。譬如说有人有皮肤病,或者今天身体不舒服,感冒了。你马上觉得喉咙不通,这是粗的现象。皮肤病是脾脏及你整个皮肤气息不通,出入息不通。涩,停止了。有些人皮厚厚的,拿针剌他也不痛,那已经老化了,快要完了。利刺生:乃至身上发痒、或长疮等等。这是大概举个例子,上面他已经讲了很多了。痛、麻、痒、胀等等,种种苦逼相:我们这生命存在,这个风大跟我们的关系,因为气不通,就生种种的病,痛苦压迫我们的各种现象。这就是告诉我们出息与入息,任何时间都在逼迫我们。没有一个生命是绝对健康的,真正健康除非功夫到了。因此你要对于出入息,于息能觉了,具足众苦相:如医书上说六种邪风都能使人生病。什么叫做邪风?什么叫做正风?只要我身体不要的,那都是邪风。譬如我们现在需要凉快,结果来个烤炉,这个热力就是邪风了。又如我们需要热的时候,你开冷气,这个冷气变成邪风了。身体就是那么难办。所以这个生命具足众苦相。如是谛思惟,自己搞清楚,说名为决定。

自相无坚固 寂灭空无我 因缘力所起 从缘起故灭

风大的本身,呼吸的本身,这个境界,这个现况不坚固。就是说呼吸是生灭法,那个不生不灭的气本来在这里。我们往往把现象当成真实,把真实忘了,丢了。所以呼吸的自相是不坚固的,是无常的。但是那个不呼不吸、不生不灭的能,风大的能,本身是寂灭的,本来清净的,是空的,无我的。为什么变成风息?因为我们有一个鼻子,这个生命需要动态。因缘力所起:佛经告诉我们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是暂时偶然的存在,因缘尽了就死了,都是缘,因缘力所起。

舍离有我相 当住不变易 如是颠倒行 一切悉远离 唯作真实观 是名为决定

你不要跟现象境界跑掉,更不要跟呼吸跑掉。要舍离有我相,抛弃有我的观念,在无我的境界上,随时注意无我。无我、空、清净、寂灭的境界是不变的。不生不灭也就是他上次所讲的,呼吸往来是生灭法,但是这个风大的本性它是不变动的。

当住在不变异,这就是息的道理。所以叫你们注意息,不是管那个来去的。如是颠倒行,一切悉远离:一切众生讲一个数息观,随息观,他们在呼吸来往上找功夫,那不是颠倒之行吗?都应该丢掉。唯有空、无我之实相。唯作真实观是名为决定:这个就是决定的道理。

非我无牢固 亦无有自在 非彼出入息 曾有觉知相 谛知无我故 是说为决定

所以我们现在借用的方法工具,要达到涅槃的工具,我们是借用呼吸来修对不对?但是你不要认为修安那般那出入息,认为这就是佛法的道。这个是不坚固的,无常的。非我、四大性离,它不是我的本来。我们父母所生这个身体,只是暂时租用的。有使用权,毕竟非我。四大也是这样,非我无牢固,亦无有自在。非彼出入息,曾有觉知相:还要认识清楚,关于呼吸存在,生命活到。能够知道思想烦恼,知道清净涅槃,那个不在呼吸上面。非彼出入息,那个出息、入息,它不可能有觉知的。这是触受,不是觉知思想的作用,是另外的功能。谛知无我故:一切法无我,四大也无我,这点要认识清楚。

当知是诸相 相似圣行名 此则为方便 非彼真实行

所以我们打坐,做各种功夫,念佛、观想等等。一切都是诸相,你说这样叫做修道吗?不是真修道,是相似的,接近于修道,圣人的行为。此则为方便:你要知道我作这些功夫本身并没有道,所以这个是方便法门。非彼真实行:还不是真的在修行。

比丘安般念 杂想觉所乱 既乱心不悦 应当从数起

比丘是出家人,佛的弟子。修安那般那的法门。杂想觉所乱:你意识和息不能配合为一,思想太多了,感觉多,杂想多。既乱心不悦:既乱心就静不下来,不安静。这个时候要用数息。

或从入息数 或从出息数 思乱觉观想 由是究竟离

他说一呼一吸,或者是以入息的时候计数,或者出息的时候计数。慢慢你这样练习,数字和呼吸配合为一了,思想就比较少了。等到真的思想和息配合为一,呼吸也不动,思想也清静了。思乱觉观想,由是究竟离:空了。这个时候不要息了,不要数了。可是他现在还是跟你讲数,数息部份他有好几个方法。

慧者于入息 时系心行数 一入数为一 不杂数出息 专念不乱数 如是乃至十 舍彼十出息 从此得决定

第一种方法:聪明的单以入息为主。依我的经验身体弱的人,气虚的人,可以走这个路子。身体过于强壮,年轻的人性欲过于旺盛,不走这个方法。时系心行数:心跟息配合为一,道家叫做心息相依。心跟息两个互相作依靠,双修了。不是男女双修的意思。当气一进来的时候,心里记数一,这个时候不杂数出息,出去的不管了。也就是说你数入息的时候,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