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全一册教案 川教版1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0 19:22: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课 古代希腊

课题名称 第四课 古代希腊 三维目标 课标: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1、识记与理解 知道希腊著名的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掌握雅典著名的改革家梭伦、伯里克利及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希腊文明的起源及城邦繁荣的状况。 2、能力与方法 通过观看插图,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识图能力;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认识奴隶制民主的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古代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了解希腊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史实,理解古希腊文明是奴隶制文明;通过雅典民主政治从形成到繁荣过程中的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对学生进行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进行改革的教育;通过对伯里克利美德故事的介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雅典民主制度之完善美。 重点目标 雅典民主政治、希腊城邦的繁荣。 难点目标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导入示标 你知道28届奥运会是在哪儿举办的吗?(学生回答后师导)对,是在希腊的雅典。开幕式上的节目精彩纷呈,希腊演员以如诗如梦般的表演展示了爱琴海的浪漫和古代希腊的文明。恩格斯说过:“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不会有近代欧洲。”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而古代希腊更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奴隶制文明有哪些表现?他对欧洲有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希腊。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古希腊的繁荣 多媒体展示:学生阅读教材22页内容并出示《古代希腊》图,围绕以下问题由学生回答 1、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哪儿?(学生容易答出是古希腊,并要求记住) 2、古代希腊与今天的希腊国家一样吗?它的地理范围怎样?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学生结合地图回答: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一个国家,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和意大利南部地区) 3、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学生答出古希腊文明以海洋为中心而亚洲文明以大河为中心即可) 4爱琴文明的中心在何地?(学生回答并在地图上找出克里特岛、迈锡尼) 5爱琴文明情况怎样?(教师结合“木马计”传说、《克里特王宫遗址》图进行讲授,让学生对当时社会情况有粗略了解) 6、爱琴文明的历史地位(生答爱琴文明是希腊历史的开始,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7、什么是城邦?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城邦?(学生回答城邦是古希腊国家的典型形式,它通常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村社,疆域不大,人口不多。城邦数量一度多达200多个,众多的城邦形成了一个希腊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利用地图册,学生介绍两个城邦的地理位置,加深对两个城邦的理解 学生读教材第22页第二段大字和后面两段小字,参考书上的图片,学生分组讨论,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学生的回答:1、奴隶制的繁荣。当时奴隶数量众多,手工作坊、商业贸易、交通运输、葡萄种植以及家务劳动都普遍使用奴隶,奴隶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奴隶的地位非常低下,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2、奴隶制经济的繁荣。雅典工商贸易兴盛,各种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国际贸易中心。 3、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繁荣。以雅典为代表,经过几次改革,使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4、文化的繁荣。雅典思想文化活跃,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戏剧活动兴盛,创作了大量流传于世的悲剧和喜剧作品。雕塑和建筑艺术成就巨大。 学做思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教师过渡)在了解民主政治之前,我们来了解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 1、古希腊繁荣时期城邦政的基本情况 (指导学生看书使学生明确)绝大多数城邦废除了国王,实现共和,一些城邦建立了公民享有充分权利的民主制度。 (师引导)民主政治建立于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达到顶峰?如何体现民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4页正文和小字,让学生有一大致印象) (教师过渡)古希腊繁荣时期,尽管有的城邦建立了民主制度,而民主政治的建立却始于雅典的梭伦改革。 2、梭伦改革——民主政治的建立 (师补充梭伦改革)梭伦(约公元前630—560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梭伦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资财中等,同情平民的遭遇,写过许多揭露、谴责贵族贪婪、自私的诗篇。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公元前6世纪初年,雅典的阶级关系极度紧张,平民为摆脱债务奴役正在酝酿武装起义。公元前594年,在平民压力下,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并被指定为“调停人”。梭伦担任执政官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师出示改革内容资料)⑴颁布了“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⑵按财产把公民分四等,一、二等可任高官,第三等可任一般官职,第四等只能参加公民大会,任陪审员。⑶设立掌握国家权利的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师生共同分析改革的进步和局限)使学生明白:这一改革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但它避免下等公民沦为奴隶的可能,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这些国家权利的机构的设立,为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开辟了取得政治权利的途径。这一切,为雅典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教师过渡)通过梭伦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开始形成。而将古希腊民主政治推向顶峰的是伯里克利改革。 3、伯里克利改革 ——民主政治的顶峰 (教师出示《伯利克里像》并作介绍)这位头戴战盔,表情凝重的历史人物雕塑头像,就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伯利克里。关于他的美德,有许多故事。伯里克利心胸开阔。有一天晚上,他步行回家,一个贵族跟在后面骂他:“可耻啊,你这个疯子!你出身贵族,你的父亲曾经打败过波斯人,可你却忘掉了自己的朋友,反倒去逢迎那些下贱的百姓!”这个人就这样尖声叫骂,一直骂到伯里克利家门口。这时候,天已经黑了,伯里克利就让仆人打起火把,把骂他的人送回家去。伯里克利在生活上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他在当权的十几年里,没有参加过别人举行的宴会。他接受的唯一的一次邀请,是参加他侄儿的婚礼,可是不等吃饭就离开了。人们说,伯里克利在雅典只熟悉一条路,那就是通向能和群众接触的广场和五百人会议的路。他临终留下的一句遗言是;“我对雅典是问心无愧的。”他的这些美德值得我们学习。他执政期间,改革政治制度,扩大奴隶主民主,使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他大兴土木,修雅典卫城(见彩图)、港口和确保海外交通的长墙;他奖励学术,提倡文艺,重视教育。他当政时期雅典进入全盛时期。 (师导)伯里克利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作用呢?(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正文几阅读内容,回答并标出,形成如下知识点) ⑴改革目的:扩大民主、发展民主。 ⑵改革内容: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通过选举产生;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结合小字和课后“史海拾贝”加深理解) ⑶改革结果:实现了政治上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左右着国家政权,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教师过渡)无论是梭伦还是伯里克利,他们都顺应历史,锐意改革,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启迪着我们: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出示学习活动——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辩论会)将全班同学分为辩论的正方、反方和裁判组三个部分。正方辩题: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是真正的民主。反方辩题: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是虚假的民主。双方各推选4~5名代表,在辩论会上展开辩论。以持之有据、言之有理、逻辑清晰、口齿伶俐等方面表现作为评判的依据。由同学组成的5人裁判组对辩论进行监督、裁判、点评 及宣布胜负。教师适时控制课堂氛围,最后做总结发言。师生应共同达成如下认识: 进步性:雅典的民主政治出现于西方奴隶社会上升时期,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它创立的一些民主基本原则对后世的民主产生了重要影响;基本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公民都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机会。 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基础是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是为雅典的奴隶制经济、奴隶主服务的,规定只有男子才有公民权,奴隶和妇女都没有政治权利,即使享有公民权的人,也不可能经常参加政治活动,实际上真正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人是不多的。据当时粗略的估计,雅典的奴隶达三十六万五千人左右,外邦人和无产者约四万五千人,自由公民,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约九万人。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达标检测 1、古希腊繁荣时期著名的奴隶制城邦是 ( ) A.斯巴达和迈锡尼 B.迈锡尼和雅典 C.雅典和克里特 D.斯巴达和雅典 2、伯里克利时代国家最高的决策机构是 ( ) A.陪审法庭 B.公民大会 C.五百人会议 D.元老院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查阅收集有关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资料,以“我说雅典民主”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2、“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这是课堂研讨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开。⑴紧承上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内容指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回忆当年的这一幕。明确:忏悔自责。⑵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不就是毁掉一个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我”实施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无情的“虐杀”?读书、圈点,师生讨论明确: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断、掷、踏扁、傲然;“小兄弟”: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风筝能完工,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番。(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虐杀的残酷。)⑷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请描述一番。(打开“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它们互相丰富和支持。)以上四步不应机械进行,宜视具体情况而定。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过,依照本文的具体语境,及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观念(国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来看,“我”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被虐杀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严冬”,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拔除的集体无意识。教学时应相机阐发,不可硬性灌输。四、联想与扩展推荐鲁迅先生1919年创作的《我的兄弟》一文,与课文做比较阅读。《我的兄弟》全文如下: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