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 7:32: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以唐朝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婺州金华艾氏及其外迁后裔(包括江西修水县、武宁县、瑞昌县、福建建宁县等地艾氏)的总堂号为:天水堂;还有分堂号:擢廷堂(典出颖2公)、褒玺堂(典出仲儒公)。 湖南邵阳县艾氏宗族的堂号为:衍庆堂。
以中庸公为始迁祖的永丰艾氏宗族有多个分堂号,如继志堂、奉本堂、一体堂、崇本堂等。询问十修族谱主编子安,总堂号何名,他说不知。
前4个堂号均具有明显的艾姓特征,“爱民堂”以艾姓先贤若纳公的德望为堂号,“东乡堂”以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的祖籍地地名为堂号,“天水堂”以艾姓发祥郡望为堂号,“衍庆堂”表明庆忌公的后裔不忘始祖的功德,昭示邵阳县艾氏宗族是由吴公子庆忌繁衍而来。 3、楹联
姓氏楹联兴起于明清两朝。各姓氏的著名楹联均出自于历史典故,或反映该姓氏的起源和源流,或反映出各姓氏杰出先贤的思想、学识、德望或业绩。迄今所知,艾姓的楹联不少,仅选取其中几副最著名、流行较广或有特定涵义的楹联:
陵邑新世第 (典出山东艾孔)
天水道脉长 (典出天水汝艾) (注11) 乾德著倕和之绩 (典出浙江艾颖2)
治功膺纶玺之褒 (典出浙江艾仲儒) (注12) 试宏词以登首选 (典出江苏艾晟)
受左传而擢甲科 (典出山东艾颖) (注13) 爱民如恤血
挞吏胜看经 (典出艾若纳) 乾德廷臣,拔中首选(典出北宋初艾颖2) 东乡才子,文列大家(典出南宋末艾南英) 祖孙双进士 (典出希淳和毓初祖孙)
兄弟两贤儒 (典出自新和自修兄弟) (注23) 十数世至于今,棣萼瓜绵裕后昆,全凭心地。
百余年代有作,鹏飞萼荐绍祖德,还是书香。 (注24) 族开北应家声远
派衍东乡世泽长 (注25) 4、家谱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统(或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家谱的名称约有80种,比较通用的名称为宗谱、族谱、家乗等。家谱起源于上古,完善于封建时代,已有近4000年历史。其功能和作用几经变化,由最早记录血縁到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从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宋朝(公元960年)近1200年间主要用于选官和婚姻,自宋朝起,主要作用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睦族,提高家族的凝聚力,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经过汉、唐时期的发展,到宋朝,通过“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和苏洵二人创造性工作,使家谱的编纂达到了规范化程度。经过前人几千年的编纂实践和理论总结,形成了一门专门学科—谱牒学。要想编纂出一部高质量的家谱,主要编纂人员,尤其是主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谱牒学,透彻地理解家谱的特点、体例、内容和格式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单位的图书馆收藏艾姓家谱3部。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询,无艾姓家谱。建议各宗族在今后续修家谱时,至少送一部到本省图书馆,最好还送一部到北京国家图书馆,以便于各地艾姓后裔查阅。
据不完全了解,关内绝大多数艾氏宗族都编修了族谱,只是时间有早有迟、次数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而已;“闯关东”的各地艾氏宗族,迄今尚未发现编修族谱者。现将已知的各艾姓宗族编修家谱的情况开列于下:
4.1、据东乡艾观明来信,东乡艾氏各宗派的《礼洞艾氏宗谱》多者已修17次,少者也有14次了。查阅东乡东村艾家《礼洞艾氏宗谱(14修)》获悉,首谱修于后周广顺辛亥(951年),由第3世好谦公手写纂成图谱,成为《礼洞艾氏宗谱(二修)》的基础。这是我迄今所知的最早的艾氏族谱,比欧阳修和苏洵创立标准谱式时还早100来年。《礼洞艾氏宗谱(二修)》于宋朝咸淳甲戌(1274年)修成,其主编为宰公第10世孙文叔公,颇有文名的可叔和可翁兄弟参与其中,可叔公撰写《礼洞艾氏族谱序》。最近一次续修谱在1996年。东乡县东村等4村与贵溪县14村、鹰潭县6村和余江县4村共28村联修《礼洞艾氏宗谱(14修)》,收入谱中的人数逾万,谱书重达数十斤,蔚为壮观。这是我迄今见到的篇幅最长和最重的艾氏族谱。早期东乡《礼洞艾氏宗谱》的特点是,既有总谱,又有分谱,总谱和分谱并存,早期的总谱简明记载全宗族的大事,如世系图(该谱称为弔图)、仕宦录、分寓例(外迁后裔名录)等,各分谱注重本支派的世系录。大约四修(1352年)以后,由于各支派人数增多,且散居各地,再联合编修总谱困难很大,于是各支派就独立编修各自的分谱。尔后的续谱只有各支派的分谱,没有全宗族的总谱了。据不完全统计,东乡艾氏共有10来部分谱。详细记载外迁后裔名录及迁徙地是该宗谱的又一突出特点,为外迁后裔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湖南永州竹溪艾氏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没有外
迁后裔名录及其迁往地地名,我就无法写出《“东乡堂”指引我追根溯源,弄清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一文,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就无法找到源头,成为无源之水;就无法弄清先祖的迁徙过程,搞不清来龙去脉。建议各宗族在今后编修族谱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外迁后裔名录及其迁徙地地名,以备外迁后裔将来寻根问祖、认祖归宗。
4.2、修水征村《艾氏宗谱》已修11次,第一修在明朝洪武28年(1395年)。该宗谱采用大宗之法,向上追溯到艾氏第一始祖—汝艾,并将夏朝汝艾同春秋艾孔和唐朝海清联成一体,声称孔为汝艾之第49世孙,海清为孔之第46世孙。该宗谱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全国艾氏看成一个整体,在《艾氏历朝祖先世系表》和《艾氏历代仕宦表》中不仅仅开列本宗族的直接祖先和仕宦名录,而是首先开列全国艾氏祖先和仕宦名录,然后再列出本宗族的仕宦名录和世系表。该宗谱相当详细地记载了艾氏源流和历代名人,不仅转载了本宗族以往各修族谱序言,而且转载了其他艾氏宗族的有价值文章,如江西永丰艾氏宗族的《艾氏原始》,是我迄今看到的所有艾氏族谱中信息量最大的一部。美中不足的是,将江西永丰艾氏始祖中庸公所处的时代弄错了。中庸公于宋朝初年(974年)由甘肃陇西迁回江西吉水县一都滑石滩(编者按:于1054年分吉水县一部份设置永丰县,一都滑石滩属永丰县),而在《艾氏历朝祖先世系表》中,将中庸公及其子孙的名字放在了唐朝海清公之前,误将中庸公当成前五代期间的人了。(编者按:唐朝时称南北朝时期的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为五代,是为前五代,502—617年;宋朝时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五代,是为后五代,907—959年。) 4.3、武宁、瑞昌艾氏宗族与修水艾氏宗族同宗,都是浙江金华艾氏宗族的后裔,以前与修水艾氏宗族联合修谱和续谱,但最近一次修水艾氏宗族没有参加联合续谱。
4.4、江西永丰艾氏族谱已修10次,第1修在南宋绍兴丙子(1156年),主编:鼎,又名节,字元康,进士,翰林直学士;二修在南宋淳熙戊申(1188年),主编:益,字师孟,进士,虞部郎中;第10修在1998年,主编:子安。该宗族族谱质量较高,上至中庸公第10世祖德容公以下,世系录内容均较完整,历代先贤的生平事迹绝大多数清楚,因而入选本文先贤名录的人数居各宗族前列。美中不足之处是,修水征村《艾氏宗谱》收录的、反映永丰艾氏源流的《艾氏原始》及阳溪公写给永宗派的信却没有收入本宗族的族谱中,以致给外迁后裔认祖归宗造成了困难。
4.5、陕西米脂县“小艾” 《艾氏宗谱》已修7次,第一修在明朝嘉靖23年(公元1544年),为石刻,主持人:第4世世仁公;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修成《艾氏宗谱》,主编:第7世毓元公;于公元2002年续修成《米脂艾氏宗谱•增补本》,主编:第19世有为。
4.6、湖南永州《竹溪艾氏族谱》已修2次,第一修在1914年,主修:第19世赞薰公、第20世东向公:第二修在2005年,主编:第22世东尧。该族谱采用小宗之法,从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公写起。这是因为主修赞薰公在1914年创修《艾氏族谱》时,只知道癸二公迁自南京,亦或知道祖籍是江西省东乡县,
所以用“东乡堂”为堂号,但不知道南京艾氏宗族亦或东乡艾氏宗族的详情,只能采用小宗之法,从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公写起。
4.7、江西金溪双塘和翁塘《艾氏宗谱》于1937年12月修成;琉璃双塘《艾氏宗谱(二修)》修于1994年;陈坊和谢坊《艾氏宗谱》修于1994年。 4.8、四川安岳县《艾氏族谱》已修2次,第一修由荣坤公主编,时间不详,谱亦不存;第二修在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昌锡公任主编。 4.9、重庆大足县三驱镇《艾氏族谱》已二修2次,第一修在清嘉庆19年(1804年),主编:第9世子绍;第二修在民国6年(1916年),主编:第11世永璠和第12世远根。
4.10、湖南平江县《艾氏族谱》已修11次,首谱由明代先贤穆公纂修,成于明万历17年(1589年),第11修成于1993年,主编:乐秋。现只保存第10修和第11修谱。
4.11、福建建宁县《官庄坊艾氏族谱》已修8次,首谱由立爱公纂修,成于乾隆甲子(1744年),第8修在1996年,主编为培生和美文。
4.12、江西新建县松湖《艾氏宗谱》已修 次,第1修成于宋朝宝祐3年(1255年)10月,文天祥为之撰写序言。
4.13、以奇九公为始迁祖的福建长汀县艾氏族谱已修3次,首谱成于清康熙53年(1741年),二修为嘉庆16年(1811年),三修在2006年。
4.14、以子敬公为始迁祖的山东济阳艾氏宗谱已编修3次,首谱成于1838年,主编:挺;二修成于1875年,主编:浚美;三修成于1926年,主修:联英。现正在续修四修宗谱,主编:益友。该宗谱采用小宗之法,从始迁祖子敬公写起。 4.15 以桂芳公为始迁祖的河南商城县艾氏宗谱已修8次,前5次与湖北浠水艾氏宗族联合编修,后3修为河南商城县艾氏宗族单独编修。第一修成于清乾隆乙亥年(1755年),第五修成于光绪戊寅年(1878年),第六修成于1950年,第八修成于2004年,主编:金山。
4.16、以一俭公和大尧公为始迁祖的四川达县艾氏族谱(手写本)已修1次,于清朝末年修成。大尧公于清康熙36年(1697年)由湖南永州竹溪迁四川达县时,手抄了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公及以下8代的世系录,因年久手抄件已趋腐朽,第18世孙子元根据手抄原件加以整理,于清光绪27年(1901年)修成了简易的达县艾氏族谱(手写本)。一俭公的第13世孙(竹溪艾氏第22世孙)如见根据谱书记载找到了祖籍地—湖南永州竹溪,实现了达县艾氏宗族300多年来认祖归宗的夙愿。
4.17、以安、雅、晚公为始迁祖的邵阳艾氏族谱已修 次,最近一次为1992年,主编:第17世艾传超。该族谱采用大宗之法,自始祖庆忌公写到当代。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