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3:34: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社会研究方法

(顾书第十一章“社会工作研究(资料搜集和分析技术)”补充)

一、导论

(一)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a) 人的特殊性;b)研究的干扰性;c)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d)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e)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二)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 ①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

选题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

a.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

b.客观:社会环境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②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a.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b.工具准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

③资料的收集;资料收集阶段略。

④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⑤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二、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研究

有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三个层次。 1.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

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十分抽象。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它往往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的社会研究发生联系,它们更多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理论视角或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2.中观理论(中层理论)

即中层理论,介于微观、宏观理论之间,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它由几个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 3.微观理论

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实际上是操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其特点是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明或证伪。具有三个重要特征:a.由一组命题构成;b.这些命题在逻辑上相互联系;c.命题中的一部分可

.

精品文档

以通过经验来检验。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大多数理论属于这种形式的理论。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工业化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等。

(二)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1.概念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社会学研究中的概念可以是有形的社会现象或抽象事物如社会地位。概念由定义构成,只有在做出定义之后,概念才能有意义。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越明确和丰富,所表达的事物的特征就越清楚,但外延狭小即涵盖面窄。若抽象层次高,则对事物特征的表达就越含糊。

概念可以分为两类:标识某类现象,如太阳,称作常量;往往包括若干个子范畴、属性或亚概念,如性别、职业;称作变量。

对概念的要求: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可约化为子概念);精确、明了,不易产生歧义。

2.变量

①变量的含义:

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也是概念的操作化。

②变量的四种类型和测量层次:

变量有四种类型: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比率变量。 相对应的四种测量层次为: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③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

自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

当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就形成了某种因果关系,自变量是主动的变量,因变量是被动的变量。 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3.命题

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关系:概念构成了命题,而理论由一组命题构成。如“工业化水平高”是关于“工业化”这一概念的陈述;“工业化使得人际关系疏远”是关于“工业化”概念与“人际关系”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 4.假设

假设是命题的常用方式,是一种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检验的,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对命题的操作化表达。

(三)理论检验的步骤:

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2)由理论推导(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3)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即操作化 4)收集相关的资料 5)分析资料

6)评价理论并进行修正。

三、选题与文献回顾

.

精品文档

1.研究问题

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与日常生活的“问题”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体、集中、明确。研究问题分主要来源是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等。如生活实践、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现象、他人的研究、社会政策的需要等。

2.研究主题

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与问题相比显得更广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3.研究问题/主题的选题标准

理论、意义性,创造性,迫切性,可行性,有研究条件

4.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明确化的方法:

①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即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的做法。(文件回顾具有重要作用);

②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划定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好的问题陈述特征:必须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微不足道;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

5.文献回顾

①文献回顾的含义 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学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文献回顾与选择课题往往是交错进行的。

②文献回顾的方法

--查找相关的文献(相关著作、论文、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

--对文献进行选择(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根据文献发表的时间;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和权威);

--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重点掌握该文献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即对象、方式、抽样样本特征、资料分析方法等; --重要结果即文章讨论部分的观点和推论;

--自己对其的评价,即其特点与独到之处,以及主要不足)。

四、研究设计

1.研究设计

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

探索性研究: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

描述性研究: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 解释性研究:解释原因,说明关系。

区别:探索性研究回答现象或问题是什么;描述性研究更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