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0:31: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阿房宫赋》导学案

【自主学习】 2、梳理文言现象 A、重点词语解释

(1)统一(2)相当于“然” ……的样子 (3)雨过天晴(4)成为(5)经过(6)到…去(7)美丽(8)被宠幸 B、词类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西 名——状 向北 向西(3)名—状,像人腰) (4)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6)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7)虹 名——动,出现彩虹。(8)名作状语,乘坐辇车 (9)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C、古今异义

(1)古义:跑 今义:行 (2)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古义:雨雪晴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 (4)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文本分析】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 六王毕,四海一 )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楼阁之高:( 隔离天日 )

阿房宫楼台之多:(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

2、第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1)阿房宫的来历 (2)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4)阿房宫的生活情境

3、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的特点:( 宏伟,雄伟,壮美,壮丽,庞大等) 4、第2段从哪角度描写阿房宫的?

宫女之众: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经营的财物,指金银(2)平底锅(3)喜爱(4)形容极其细微(5)承担(6)于:比(7)那个人(8)顽固(9)被攻占(10)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11)使:假使,如果。爱:爱护。(12)可惜(13)能够(14)空暇 (15)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文本分析】

1、结合文本内容完成下表,并由此分析秦朝最终灭亡的原因。 阿房宫 人民 反映秦朝的现实 南亩之农夫 无农业 负栋之柱 多 无工 架梁之椽 于 无食 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直栏横槛 管弦呕哑 无衣 无住所 无言 导致的结果: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使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最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朝灭亡的原因: 不施仁政,荒淫骄奢,贪图享乐 2、这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 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3、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

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4、结合文章理解分析概括写作《阿房宫赋》的目的。

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 【探究阅读】

1、(1)两者有关描写阿房宫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不同有三:一是建宫原因不同;二是建宫时间不同;三是建宫规模大小不同。 (2)两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明确:《史记》重在历史事实的记述;而《阿房宫赋》重在文学艺术的想象和夸张,极尽“赋”体铺陈之能事。

2.阅读《过秦论》,比较与本文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秦的覆灭写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鉴历史教训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人勾勒全景宫室之奇细绘楼阁滥用民力民不堪命体物述其来历状其梳洗美女之多言其美貌诉其哀怨骄奢淫逸荒淫无度搜刮不已挥霍无度“铺”珍宝之富珍宝之用珍宝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