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琵琶行》――悟琵琶术-最新年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2:26: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读《琵琶行》――悟琵琶术

唐代是琵琶技术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琵琶技术对我们现在研究琵琶的技术发展及衍变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史料。唐代极负盛名的叙事诗《琵琶行》就是生动的写照。诗人通过极富于音乐性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诗中主人公琵琶女的内心情感波澜及其精湛的琵琶演奏技术。其丰富的聆听乐曲的想象感受、动人而优美的诗句,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扣人心弦的琵琶鸣声,目睹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感触到人物复杂的内心波动。文章就对《琵琶行》中所提到的技法稍作研究。 一、“轻拢慢捻抹复挑”

此句诗简洁精练的展现了琵琶演奏技艺中的几种基本指法: “拢”是指左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后世称为“推”;“捻”指左手手指按在相成品上左右捻动,后世称为“吟”和“揉”;“抹”是右手向左或右拨弦,后世称为“弹”或“挑”;向左拨弦,后世称为“挑”。

“推”、“吟”、“揉”是琵琶演奏技术中左手常用的基本指法。在琵琶繁复众多的演奏技法中,左手行腔作韵的演奏技巧――润腔是最能体现琵琶音乐中对于纡回、缠绕、一唱三叹而后绕梁不绝的“弦外之音”乐意审美追求的技巧,而“吟”、“揉”、“推”都是琵琶音乐润腔中左手主要的演奏手法。它们不仅是变化最为丰富的润腔手法,同时也是表现琵琶乐曲中腔韵

之美的重要要素。因而要充分体现琵琶的润腔之美,就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几种指法。

“推”不需要过高的技术难度,只要音准即可,适于表达婉转细腻的情调,可让曲调柔美纡回。

“吟”、“揉”则有大有小了。“吟”是通过手指按弦后在品或相位上作来回屈伸的动作,制造音高、速度、幅度、密度等不同的音波变化.“揉”则是由手腕及臂带动手指在品、相位上沿斜上与斜下的方向运动。吟揉可以通过其在动作方式、方法与活动形态等方面的多种变化,依据其音波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气质、色彩。因而一个好的演奏者应掌握多种吟揉方法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使演奏技术语言贴切于音乐情感的需要,使音乐充满意韵美。

“弹”、“挑”则是琵琶演奏技术中右手最基本的演奏技法,是所有右手指法的元动作。音色是表现音乐意、情、趣的要素之一,而极具个性的音色是中国乐器的一大特点。①琵琶的音色特质是清亮、圆润而又短促、干净的“金石之声”,这不仅是其音色的特质,而且是其基础的、常态的主体音色,而这种音色自然出自琵琶最基本的技法“弹”、“挑”了。因而要使琵琶演奏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就首先要从“弹”、“挑”练起。 “弹”、“挑”音色的多种变化主要是通过改变右手技术的演奏形态而获得的。具体的改变方式可从指甲用锋、过弦速度、动作部位、触弦位置,入弦深浅等几个方面来实现。

从指甲用锋方面来讲,以食指“弹”为例,其常用上偏锋、正锋、下偏锋及侧锋,用上偏锋拨弦所发出的声音细而薄、缺乏厚度及亮度。正锋拨弦发出的声音非常明亮但缺乏厚度。用下偏锋则声音厚实但音色偏暗。用侧锋则使音色较之其他的用锋音色是最厚实的,音色圆满、宽厚。

从击弦速度来讲,演奏中击弦果断、迅速、有弹性,声音音色则属阳性,音色明锐、轻快。但若使用慢速击弦,其声音音质则属阴性,其音色柔和、圆润、可给人以空旷、遥远、飘逸之感。 从动作部位来讲,以手指为演奏技术主要动作部位发出的声音音质单薄、音色清柔、脆亮;以腕为演奏技术主要动作部位发出的声音,音质丰满,音色刚实、透亮;以臂为演奏技术主要动作部位发出的声音,音质圆润,音色宽厚有力。但这三者并不是独立并互无联系的,相反,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协调的关系,只有协调好它们之间的配合作用,才能使技术得到熟练流畅地运用。

从触弦位置来讲,常用的触弦位置应在离复手5-6厘米处为宜。击弦点靠下端,发音厚实;击弦点逐渐上移,发音则暗淡、飘渺、空旷。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的力度、情绪合理选用相应的触弦位置,如《彝族舞曲》引子的双音滚奏,常需要在弦的上部,也就是按弦位置与复手之间的三分之一处,这样,音色就会显得松驰柔和,使得旋律优美秀丽、柔和恬静。反之,击弦位置靠近复手处,这样演奏出来的音色比较尖锐、坚硬,适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