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秧歌舞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21:02: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时期秧歌舞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加金轮 马宏伟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10期

[摘 要] 现阶段,应该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然而和谐社会的前提不仅是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应有充裕的文化生活,以显示我们民族的活力,反映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通过对秧歌舞活动现状的研究,可以对我们在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及其防病治病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秧歌舞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秧歌舞的历史渊源

秧歌舞是中国秧歌艺术中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秧歌起源古代祭祀,又名“阳歌”,时转阳春,歌以乐之。《延安府志》记载说:“言时较阳,春歌以春。”“春闹社,俗名阳歌。”故延安人民就特别盼望过年,因为春节不仅使劳作一年的他们得以放松和休闲,使他们能够回望一年辛苦而获得的丰硕成果,而且春节也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为了下一个年景的满意,人们不仅着手物质上的准备,还要进行精神上的寄托。所以,每到春节,只要锣鼓一响,人们喉咙就发痒,各种祭祀和娱乐活动就铺张开来,这是陕北地道的“阳歌舞”。

新时期秧歌舞的转型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学员走出“小鲁艺”,到人民群众的“大鲁艺”中去。标志着延安秧歌舞的现代转型,由场地表演走向舞台。当年12月,由百余人组成的秧歌舞队伍经过细心排练,一些反映解放区新生活的秧歌节目就出现在延安街头,并先后在杨家岭和枣园巡回演出。把陕北黄土文化精髓之一的秧歌舞推向了新阶段,在中国现代艺术和民俗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为现代延安民俗的秧歌舞,其整体风格是场面阔大、气势恢弘、动律欢快、节奏鲜明、线条洗练、形象淳朴、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它用肢体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延安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操,是一种典型地反映延安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延安生活风格的艺术形式。 新时期秧歌舞发展现状 1.新时期秧歌舞的发展

现代秧歌舞种类很多,按演出场次大小分,可分大场秧歌舞与小场秧歌舞两种。大场秧歌舞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二三百人,由“伞头”领着;小场秧歌舞不拘人数,三五人就可上演。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安地处黄土高坡,色调单一,在秧歌舞表演中,色彩力量不仅是人们感知的直觉,还是人们的表象的复活。它凝聚着延安民俗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底蕴,秧歌舞文化才得以深化。 2.参加秧歌舞活动的时间、地点

锻炼地点主要分布在公园、距中心区较近的平坦开阔地、体育场地、体育活动中心广场,其中在公园绿地锻炼者居多。参加秧歌舞活动者多选择以早晨和傍晚练习的居多,日间练习者较少。集体练习并定点、定时、有组织、有领练者占多数,单独练几乎很少。目前政府部门提倡大力兴建公园绿地,不但美化城市环境同时也给市民提供了很好的娱乐活动场所。 3.参加秧歌舞活动的目的

多数的活动者以健身防病、延年益寿为目的;其次是娱乐和休闲。大多数人认为通过秧歌舞活动能展示其愉快和美的心境,使活动者的情感得以宣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通过秧歌舞活动可以结交一些朋友。由于他们在年龄、文化程度上都比较接近,思想和情感上易于沟通,容易产生共同的感受而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 新时期秧歌舞发展对策

1.加强教育与理论研究工作,在社会营造良好的参与意识和氛围

秧歌舞是一项长期的健身活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让广大民众了解秧歌舞的价值和民间创作的重要性,同时要有全社会的支持,要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弘扬秧歌文化。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秧歌文化的教学、研究活动,使秧歌舞的文化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规范有序地进行。

2.利用媒体宣传秧歌对身体的益处

秧歌舞锻炼不仅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优化生理功能,而且能活跃思想,使人情感舒畅,精神焕发,进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应借助媒体的力量加以宣传,带动全民参与的意识,使秧歌舞能得到健康发展。

3.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秧歌舞的热情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传承人,做到业有所继、技有所承。要将秧歌舞文化内容列入地方教材,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向未成年人传授秧歌舞文化知识,培养参与意识。

4.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运转协调的秧歌舞工作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秧歌舞需投入的人力、财力浩大,领域广泛,而且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必须确认政府的主导作用。制订计划、组织力量、落实经费、加强管理,同时要坚持政府重视与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到秧歌舞的建设和发展中。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中老年人是秧歌舞活动的主体,工人阶层和文化程度低者占的比例较大,而且女性远远超出男性;第二,秧歌舞活动者大多数是自发组织的,而且活动时间以早晨和晚上为主,地点多选在公园、广场等开阔地。参加秧歌舞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防病治病及休闲娱乐;第三,影响群众参加秧歌舞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这项活动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从而影响人们参与秧歌舞活动的热情。 2.建议

管理部门要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提高社会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增加群众秧歌舞比赛次数,从而激励人们参加秧歌舞活动的热情;政府应加大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与管理,尽最大的可能改变体育活动场所的落后状况,使更多的市民参与到体育健身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薛伟.论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2):25-27.

[2]李宝杰.新秧歌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启迪[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2,(2):88-90. [3]王凯珍.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冯张昌.新兴健身项目—健身秧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11-15.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