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3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1:29: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试卷※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教材第26页活动

本活动的内容虽分为三个小题,但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思路: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砍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沿海低地国家关心木材产量。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森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沿海的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甚至有被淹没的危险。

2.联系框图如下:

森林面大气CO2全球气两极冰海平面淹没沿

―→―→―→―→―→

积减少含量增加候变暖川融化上升海低地

从框图中可以看出,森林资源被大面积毁坏后,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3.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少。怎样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呢?首先要保护好现存的森林;其次是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

教材第29~30页活动

1.至少15年。垦荒者首先选择适于耕作的小块土地,然后砍倒树木,烧毁开荒。连续耕作1~3年后,因为作物生长的消耗和雨林地区的淋洗,土壤中的养分尽失,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垦荒者只好弃耕土地,迁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树开垦。被弃耕的土地,经过15~20年的时间慢慢恢复植被,但可能仍逃脱不掉再次被焚烧的噩运。从迁移农业的过程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连续耕作时间加上森林再生的时间)。

2.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下的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3.通过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当休耕期小于15年时,森林再生是不完全的,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土地性状的彻底改变,出现森林越来越少甚至完全丧失的局面。若休耕期大于15年,森林能够完全再生形成次级森林,但与原始森林有相当大的差异,要想使次级森林成为原始森林的状况,还需要80~100年的时间。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必然会出现休耕期越来越短的现象,森林植被的恢复变得非常困难,热带雨林将走向毁灭。

教材第36页活动

1.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1)发达国家早期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发展了经济、积累了财富,当环境出现问题时,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增加它们发展的压力;(2)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正在消耗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目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与它们的高消费有重大关联;(3)发达国家比较富裕,有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

2.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是必要的。只要解决了巴西等国的贫困和债务问题,雨林也就得到了保护。而发达国家有义务、有能力帮助巴西等国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第1题中已有叙述。

3.设立国际基金,使亚马孙地区政府和民众能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不必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而去毁

推 荐 下 载

※精品试卷※

坏雨林,这对保护亚马孙雨林是完全可行的。

综上三个议题,保护雨林的核心问题是消除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贫困,他们开发雨林、毁坏雨林,全是由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在展开讨论时应从这个方面考虑。

学业达标

据报道,在世界各国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免遭破坏的今天,一向被视为仍保留着原始森林风貌的巴西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正遭受着严重破坏。据此回答1~3题。

1.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之称,其可以( ) A.防止臭氧层空洞 B.加剧全球变暖 C.减轻酸雨危害

D.影响大气的碳氧平衡

2.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此保存完好

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 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 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 3.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 )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解析:第1题,由于雨林植被强大的生命活动,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氧气,稳定大气成分,维持碳氧平衡,因而被称为“地球之肺”。第2题,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生物繁多,受人类破坏少,保护时间长,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第3题,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雨林中土壤一般较贫瘠。

答案:1.D 2.A 3.C

国际专业期刊发表的最新报告披露,印度尼西亚首度超越巴西,成为热带雨林消失最多的国家。2000—2012年,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面积高达6万平方公里,约等于爱尔兰的国土面积。据此完成4~5题。

4.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 C.①③

推 荐 下 载

B.③④ D.②④

※精品试卷※

5.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A.③④ C.①②

B.②③ D.①③

解析:第4题,热带雨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开发较晚。近几年由于人口的增加,农民烧荒种植面积加大,再加上种植园农业的发展,使得大面积的雨林被砍伐,导致热带雨林急剧减少。故选A。第5题,热带雨林被破坏会破坏水循环,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温升高,气候变暖;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不适合人类居住,不会产生人口急剧增加,③④错误。故选C。

答案:4.A 5.C

西藏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西北角,介于城市和草地的过渡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具有显著生态效益。读拉鲁湿地景观图,完成6~7题。

6.拉鲁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其成因是( ) A.降水较多,气温年较差大 B.纬度低,气温低 C.大气降水是主要来源 D.地势相对低洼,易积水 7.下列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可调节气候、防洪蓄洪 ②可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④不能降解污染物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第6题,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湿地区域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形成面积广大的城市湿地。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洁净,杂质和水汽含量少,降水较少。故选D。第7题,湿地有广阔的水域面积,可以调节气候、防洪蓄洪,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①②对;由于湿地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围湖造田会影响其生态效益的发挥,③错;湿地可以降解污染物,④错;故选A。

答案:6.D 7.A

8.读下面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推 荐 下 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