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2:01: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 答: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力量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2.政策工具; 答: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家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你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是:货币量→利率→总需求 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所以总需求变动是政策的最终目标。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互相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 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 财政乘数一般包括 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货币乘数 在银行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大功能。这种存款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是银行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向企业或个人买进债券。坝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引起的存款增加额S,称为派生存款,用D表示。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称为存款乘数。存款乘数计算 货币乘数和存款乘数是有区别的。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货币乘数的大小

受许多因素影响。应该指出,无论是银行向企业、个人放款。环视银行向企业、个人买进证券。所形成的存款之创造的功能,绝不是单个银行所能做到的,而是整个银行体系作用的结果。

4. 结合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际描述调控的效果; 积极的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CPI持续高位的两难选择。 政策微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基准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到10%,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试行。 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我认为:总体是双松,但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是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财政政策则需要放松。 1.GDP增速从2011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5.二者的协调运行。 双扩张政策: 条件: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 劳动力就业不足; 大量资源有待于开发; 市场疲软。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能够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会引起利率提高,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减少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扩大企业投资,减少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作用:同时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比单纯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着更大的缓和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双紧缩政策:

条件: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 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 经济秩序混乱。

当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提高利率,以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减缓物价上涨。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时,使利率下降,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用率提高,抑制企业投资,减少国民收入。

二者配合使用将对膨胀的经济启动紧缩作用,不过这种政策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 松紧搭配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政策配合使用。 条件:财政收支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 私人存蓄率下降; 物价呈上涨趋势。 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增长,从而减轻夸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即综合运用可以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 但注意:扩张政府支出和减税,并不一定足够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反而会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导致赤字居高不下。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条件:财力不足,赤字严重; 储蓄率高; 市场疲软。 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这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但注意:这种政策如果使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