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7:49: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

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第2页)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板书课题、作者。 (PPT第4页)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三、阅读课文、研读课文。(1、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注意字词。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三个问题:①“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板书:我 地坛 ②作者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以及有何收获?③作者为何在地坛能够获得重生?)(PPT第6页)

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提示: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 2、那时作者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提示: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

3、自从那个下午作者无意识中进了地坛,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您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 (PPT)

提示: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

1

《我与地坛》教案

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完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其它一切地方的繁华与热闹都与他无关。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憩息地。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慰藉。

板书:慰藉

地坛 ------------------ 我

荒芜冷落 ------------------ 失魂落魄 并不衰败 ------------------ 珍爱生命

一座废弃的古园 ------------------ 一个残废的青年 肆意雕琢 ------------------ 双腿残废 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 精神不变

(PPT第14页)地坛与我: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情景相宜——残损中有生机;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四百多年里,人文属性尽失,自然属性尽显。)在作者的心中,我与地坛是有缘分的,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4、(第二个问题)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请问:面对双腿残废的现状,作者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呢?(提示:第六段、第七段找关键句)

提示: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 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我应当怎样生活?这是作者思考的“心魂”。 5、他找到答案了吗?

全体学生朗读一遍第六段有关文字。

第一个问题,作者思考了,终于领悟到“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对于死,应该顺其自然。 第二个问题的感悟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也就是说,“我为什么出生”,这是一个无须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我应该怎样去活?”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命运的冷酷、残忍、不公。

师板书: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

6、从这个答案可以看出作者已经从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请问:是什么给了作者活下去的勇气?(提示:是地坛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蓬勃生机。)

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请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来谈谈它们是怎样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的?(注意修辞和句子的言外之意)

生各抒己见,师谈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拟人) 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 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总结:下面让我们平静下来齐读第五段。

2

《我与地坛》教案

第五段的描写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他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烦,头脑发热,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又想到出路,内心里爆发出万道光芒。总之,痛苦,飘忽不定,然而又有一种生的欲望,一种生还要有意义的生的欲望。非常真实。

(PPT第15页)地坛向作者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这也是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真谛。

地坛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地坛使史铁生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地坛还给了史铁生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了史铁生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第七段“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师:这六个譬如,就如同六幅画,看到这六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交流展示】

学生自由思考,充分发挥想象。

教师小结: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能够激发读者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高水平的阅读也应该是这样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 【主旨归纳】(PPT第16页)

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上帝可以“肆意雕琢”我们的身体(身残),却“不能改变”我们的精神(志不残)。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的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总之,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正如《我与地坛》第七部分中说: (PPT第17页)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在这一面熄灭着走下去,散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上烈火朝晖之时。

在这一方看来是落日,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旭日;在悲观看来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却是旭日东升。

总而言之,地坛使史铁生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地坛成了史铁生无言的母亲。 此时,地坛,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经进入了史铁生的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史铁生在他的精神家园里完成了他对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这样蕴含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PPT第20页)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马克思说,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的外化。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师板书:热爱生活

7、结束语: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是百花盛开。生命的磁卡,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古希腊的荷马,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