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典型案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1:04: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会的反应。形成了这种自我,可以说自我认同发展了。

健康的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人格结构均处于均衡的状态。

精神分析采用结构论后,技法也有很大的变化。过去是澄清无意识和过去,现在是更多地关心自我在成长过程如何解决冲突,关心自我如何处置环境问题。

本我心理学主要关心自我和内心欲望的斗争,可是自我心理学对自我如何处理环境也很关注。作为问题解决者的自我,随时要与本我、超我以及外部环境的要求相遇。这些要求相互矛盾时就会产生冲突。自我的作用就是解决这些冲突。自我为了解决冲突,会采用妥协方式,有些妥协方式可能成为症状。症状是在某些特定冲突情况下,自我可能找到的最好的妥协方式。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析过程就是发现和解决这种冲突的过程。

第三章 人格的发展过程

1、胎儿生活

给胎儿听胎声,容易睡着。抱在左侧。胎儿可以感知母亲对自己的感情?

第四章 防御机制

人希望获得内心的安宁。可是,人生中总不免会发生打破心理宁静的内部或外部的事件。焦虑源自对抗本能欲望的超我的威胁。这时,自我为了去除焦虑、恢复心理平衡做一番努力,这就是防御机制。

自我利用防御机制,一方面可以避免焦虑,另一方面可以部分地满足本我欲望。通过这个过程,可解除心理冲突,恢复平静。在这个过程中,本能欲望和超我要求之间互相做些让步以达成妥协,导致妥协形成,即以互相让步获得欲望的满足和心理稳定。妥协形成以行动来表现的结果就是症状和人格的特征。

本能欲望和超我的要求以及它们和自我之间的冲突,统称为冲突。这种冲突是所有神经质的根源。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处理冲突所做的努力。自我根据情况自动地运作,启动了必要的防御机制,而且往往一次启动一个以上的防御机制。因为所有过程发生在无意识之中,当事人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自我不仅在精神病理的状态,而且在正常状态下也使用防御机制。所说的人格特性,实际上是指某一个人主要使用的是什么防御机制。故而,精神分析以改造人格为目的,也可以说是使病态的防御机制转变为健康的防御机制的工作。

自我防御机制分述如下。 1、 压抑

压抑是最常用的防御机制,将在意识里很难被容纳的想法、欲望、冲动等推进无意识里。 通过压抑,自我防止威胁性冲动、情感、愿望、想象、记忆等的意识化。尤其是像罪恶感、羞耻感以及损伤自尊的体验等,可以一起痛苦的焦虑,因此这些体验特别容易成为被压抑的对象。如果压抑成功,就能防御本能欲望及被禁止的欲望公开化,因此能过上一种与社会和道德要求相适应的生活。

这是最基本的防御过程,因为压抑才产生了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是精神分析的基础。

压抑时需要使用心理能量。用压抑的方法来防御焦虑不成功时,会动员投射、象征化等其他防御机制,结果可能出现神经症或精神症状。压抑得越深,所出现的偏见或成见越多,这是因为被压抑的各种想法未能解放而在压抑之中的缘故。

压抑会产生无意识,而且通过压抑才能进行治疗。精神分析工作就是克服压抑的过程,因而压抑是精神分析的基础。

2、压制

11

指意识或半意识里为忘记某件事而进行的努力。 3、抵消

在无意识里,感觉到由于自己的性欲望或敌对欲望给对方带去伤害时,为取消已给对方的伤害,而采取恢复原状的行动。赎罪行为属于抵消机制。

诺贝尔。很多宗教意识的根子里,有抵消防御机制的作用。 4、反相形成

指表现出的态度和言行和心中的欲望正相反。当无意识深层的想法、愿望和冲动等不符合社会道德而很难被接纳时,人会选择于此相反的行动来阻止其浮现于意识。

反恐惧症也可以看成是反相形成的结果。为了回避恐惧的意识化,反而接近更可怕的东西。

如果反相形成不越过理性的界限,对适应不至于造成大的阻碍,可有效地阻止焦虑。它与抵消机制有关,而且在同一个发展阶段(二三岁)里发生,同为过度代偿。

5、赔偿

为了从无意识的负罪感中解脱出来而做的自讨苦吃的行为称为赔偿。 6、认同 指被父母、长辈等主要人物的态度或行为同化,并加以仿效。认同是无意识的过程,其动机是将客体的力量据为己有。认同在形成“自我”和“超我”的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格发展中最重要的防御机制。通过认同,父母可以进入到孩子的人格中。可是,所有的父母在人格上都不可能完整无缺,故而根据仿效的父母的不同,人格结构也会不同。所有的父母都有缺点,孩子的经验也是多样的,因此不存在完全的认同。

认同有如下几种形式: ·敌对或负性的认同

指仿效不该仿效的人。仿效暴徒、犯罪、残忍无道的人,就是这种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与攻击者的认同

仿效攻击者以防御焦虑,即以具有恐惧客体的特征来克服其对客体的恐惧。如受过父母虐待的患者会折磨分析家。

·假想的、病理的认同

指通过和某一理想人物共生来享受这一人物的力量。这些人逐一模仿看似有力量的人,因为这样似乎能得到安全感。但其认同是暂时和夸张的,一旦觉得对方无力量时,这种认同就会瞬间消失。通过模仿强者的行为,确信自己也成了强者,以这种方式适应现实,称不上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身份,是假认同,也没有来自内心的情感经历,因而是假情感。他们采取无主见的机会主义态度。边缘人格障碍者多采用这种认同。

·共情

指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理解对方的思想、情感等心理现象。虽然它是暂时的和局限性的,却是健康形态的认同。这是相对成熟、有灵活性和心胸开阔的人格者才具有的能力。这是一个医生作为分析家应具备的条件。

共情理解是最高水平的理解,而且具有心理治疗的效果。通过逻辑解释的理解有局限性且治疗效果差。这是因为语言和逻辑具有局限性的缘故,而共情理解则是超越逻辑和语言的情感层面的理解。

共情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通过经验和训练得以开发。但是,共情的两个人是独立的个体。可以交流感情而不失去独立性,这是健全的共情。

·合一和内投射

两者从广义上讲都属于未成熟的、原始形态的认同。 合一指婴儿期产生的不难区分自我和非我的认同,即将外界的客体原封不动地纳入到自

12

我结构里的原始认同。成熟的认同是将客体吸收、同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而在合一机制中,这个过程尚未得到发展。

内投射是幼儿长大一些后,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时所产生的认同。这是把外界客体的思想和感情吸纳到自己内心的过程。外部环境的客体进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了,对外部客体的爱和恨也转移到自己内心的客体上。

7、投射

指将自己无意识里产生的攻击或冲动推诿到他人身上或归咎于他人。把自己失败的原因推给他人也是投射。

投射的内容存在于投射人的无意识中,是造成他焦虑的一些冲动或欲望。投射是不成熟的、病理性的防御机制,可引起妄想和幻觉。它以思维的形式投射时成为妄想,以知觉形式投射时成为幻觉。妄想和幻觉可看做是“无意识的回声”。投射与否认、置换的防御机制有密切的关系。

越是人格幼稚者,越多用“投射”。 8、攻击自身

攻击冲动不是指向他人,而是指向自己。把应指向他人的愤怒转向攻击自己,可以导致抑郁症。

9、置换

指将原来预付无意识客体的感情转移到危险性较小的客体的过程。移情和恐惧症也由置换而生。象征化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置换。

10、替代

指为了减少达不到目的而产生的挫折感,选择与原来相似的客体获得满足。替代是以成为替代物的客体为重点,置换是以感情为重点。

11、否认

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最原始的防御机制,指将意识化后无论如何也不能承受的一些想法、欲望、冲动以及现实存在的东西在无意识里加以否认。

12、象征化

指用某种客体或思想表现出其他客体或思想时所使用的心理机制。此时,情感的价值由一个客体移至这个客体的象征物上来。通常原来的客体具有被禁止的性质,而用来替代的客体多是中性的、对各方面都不妨碍的。精神科患者的各种症状具有象征性。被压抑的冲动通过象征化表现为症状时,因其状态与原来的冲动差距太大,通常很难认识,因此分析家要持一种耐心细致的态度。

在梦里也多使用象征化,象征化是无意识的语言。 13、代偿

指无意识里通过实际努力或想象的努力,来弥补自己的性格、智能、外貌等方面的缺陷。心理有缺陷的人,为了弥补,会在别处过渡发展。

14、合理化

指为不明动机引出的行为寻找合理事由的防御机制。由于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实际原因在意识里是被禁止的,因此本人并不知晓其原因,但其会做出最具道德性和合理性的解释。这时,若指出实际的动机,则十分可能触怒此人。

在逻辑上互相矛盾的心理和现实共存,而又不产生痛苦和冲突的心理,在精神医学上被称为“逻辑不通的空间”。这种心理在所谓正常人身上也能观察到。

有些人自己胡作非为,还非难和诽谤他人,这类人的心目中就藏有两个分隔空间。这是一种心理的分裂状态,它会阻止人格的成长,会陷入自我混乱,也会导致人际关系障碍。

合理化是为了保护自己和维持体面而常用的防御机制,可是,过分地自我欺骗或者出现

13

了严重病态时可由此而产生妄想。

合理化和谎言有本质的不同。合理化是无意思的防御机制,对自己的行为并无察觉;谎言者则可以充分意识到其行为的虚假性。

15、隔离 是将与过去的痛苦记忆相关的情感从意识里隔离开的过程,因而只能记住痛苦的事实,而被压抑的情感无法感觉到,即将痛苦的事实保留在意识中,而将于此相关的情感送到无意识的世界,各自处在分离状态。隔离在强迫症状中常常见到。强迫症表现出对欲望的妥协。

16、理智化

是一种比隔离更好的防御机制,即为了抑制感情和冲动,不去直接地体验它们,而是对其仔细地思考。在反复的思考过程中,对自己的感情加以逻辑解释,于不知不觉中去除与想法连接的感情,避免了冲突,阻止由难以被容纳的冲动引起的焦虑。

17、退行

指受到严重挫折时退到过去幼稚的水平。梦想、空想是暂时的退行。 18、分离 指造成内心冲突的那些内容脱离了个人的控制,表现了出来,如梦游症、双重人格、神游症、自动书写症等。

根本原因是人格的未成熟。 19、阻抗 指阻挡被压抑的内容进入到意识里,因为这些内容进入意识会使人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通常会说记不起来,而且脸发红、心发慌。阻抗的出现,表明患者已接近被压抑的内容。在精神分析过程中,由于潜意识的矛盾症结,患者会出现回避与不够合作的情况。

20、阻隔

指在几个相互联系的想法中,在先的能够记住,但以后的某些在意识领域里不被容纳的想法则因被压抑而无法记忆起来。

21、躯体化

指心理冲突表现在除感觉器官、随意肌以外的躯体的症状。 22、性化

指在原本与性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大做文章,赋予很多性的意味和行为,目的是要阻挡与被禁止的冲动相关的焦虑。

23、禁欲主义

指反对在意识里的任何快乐享受,并从这种禁欲中得到满足,其目的是要斩断快乐的根源。这是在对快乐的价值作出判断时,加进了道德因素的缘故。

24、幽默

在对自己和他人不觉得难为情和不愉快的前提下,将自己的感觉愉快地、公开地表现出来。

25、利他主义

指执拗地、建设性地帮助他人,以满足本能的欲望。“利他的放弃”是献身地帮助他人,让他们满足欲望,以此作为自己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无意识欲望的代理满足。

26、分裂 将对自己及他人的表征和态度分裂成“全好”和“全坏”两个完全相反的情况。这是原始形态的防御,边缘状态者多使用这一机制。

27.投射认同 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它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患者向分析家投射内心的表象

14

第二阶段,分析家是在无意识中接受患者投射并给与认同,而且在患者的操纵下感觉和行动,即患者向分析家投射以什么角色,分析家就会扮演什么角色。分析家接受患者的投射认同过程命名为投射性反认同,是一种反移情。

第三阶段,被投射的内容经分析家修正后再向患者内化。患者投射的内心表象,是通过分析家修正的,在与此认同后,修正自己内心的客体。

28、回避

指与危险的情况或客体保持一个安全距离的反应。有意识回避和非意识性回避两种可能。有时,无意识性回避是判断“正常的喜欢和讨厌”的结果。

29、升华

把为社会所不容的冲动或欲望的能量用于为社会所允许的活动中,尤其是创造性的工作中,这是最健康的防御机制。与其他防御机制不同,它不反对本我,也没有自我的压抑,冲动的能量直接转用与社会。

30、防御过程

是利用多种防御机制获得复杂的有组织的运动、知觉、认知的自我机能。有如下四种: ·性格防御

持续地采取某种态度或反应对待他人,并以人格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此摆脱焦虑,保护自身。例如,待人过分亲切,以防御内心隐藏的攻击或施虐型的欲望;追求完美主义,用以防止受侮辱的危险。

·转换

内心冲动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和随意肌的症状表现出来。转换所启动的防御机制包括压制、认同、置换、否定和象征化等。

·幻想

这是一种自我适应过程,在精神健康和创造性思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和白日梦是一回事。自由奔放的想象如不脱离现实,有可能成为未来设计的基石,也是健全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一旦脱离了现实就有危险。如果幻想无法通过现实获得充分的满足,所受的挫折感就会加重,于此欲望相关的幻想也越多,并通过幻想寻找退行性替代物来满足。也就是说,幻想是错误的愿望实现。弗洛伊德说:“幻想中,快乐原则战胜及压倒现实原则”。

·梦

梦具有满足心理愿望和防御焦虑的机能。

第五章 精神分析技法

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比喻成“配对碎画法”。

精神分析的目标是化解冲突。将无意思冲突意识化,并加以消解。化解了冲突,则患者的人格自然成熟起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精神能量的浪费,从而恢复了意欲,人际关系也随之改善,最终过上快乐、充满活力的生活。

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是因为意识不能容纳它,又不能与自我领域整合的缘故。因此,要进行意识化及整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患者和分析家都要具有保持人际关系的能力。

弗洛伊德指出,治疗工作是从加强自我的理智性开始的,分析家的作用是帮助克服阻抗。 “要强化已衰弱的自我,先要扩张自我认识范围,这是第一步。因为自我认识的丧失意味着自我影响力的丧失。故而,我们有必要让患者参与到理智工作中来。从这里开辟治疗的路子,进而走向更复杂的治疗过程。”

“分析家帮助患者的自我为收复失去的领域勇敢地冲锋陷阵,可是当自我预感到危险或不适应时,就会中断尝试而后退。因此,需要不断地鼓励自我,保护自我。自我与自身的阻抗格斗厮打时,需要分析家的帮助。斗争的结果并不重要:不论是自我接受本能的欲望还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