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4:22: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规划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问结构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发现,本节教材并未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专门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补充这部分内容。考虑到课时关系,在补充这一内容时,不必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可在讨论完“城市形态”或“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后,举一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即可。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也越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通过案例来说明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因素仅仅是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的。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等级体系。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服务范围的理想模式,现实中的城市等级体系虽然不会呈现理想的结构,但仍具有理论上得出的空间分布规律。该理论在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运用这一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补充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或者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课时安排 共7课时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城市化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认识城市个体,即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来安排内容。教材首先运用三幅城市形态图直观说明城市外部形态和地形、水系及交通线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三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引用“北京市功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1课时 能分区图”帮助学生认识城市功能区的主要类型以及形成原因,教师应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实质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中,教学重点应放在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分析,特别是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强调通达度、位置的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的差异;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等功能活动对城市土地的竞争力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对于其他因素如收入、知名度、宗教等也须举例加以说明。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l课时

[新课导入]

师: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城市环境。在第二章中,我们将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课件展示课题:城市和城市化) 在地理必修1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从宏观的角度讨论过河流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和聚落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对聚落中的城市进行一些较深入的讨论。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结构

师:不同的城市往往有不同的形态。那么什么是城市形态呢?城市形态包括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城市的外部形态。

(板书)一、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一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图2.1)

师:图1成都的城市形态是——

生:团块状。

师: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形态,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团块状的城市形态的形成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平原地区的城市会形成这样的形态。

师:兰州的城市形态怎样?为什么?

生:兰州的城市形态呈带状,因为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城市沿谷地东西延伸。 师:重庆的城市形态与成都和兰州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生:重庆的城市形态不如兰州和成都完整,呈分散状态。这是因为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崎岖不平,由于河流和山岭的阻隔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

师:从以上三个城市的形态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形态与地形因素密切相关,除此以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水系和交通线也会对城市形态产生影响。

师:对!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地区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了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区,从而形成了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师:请同学们首先阅读教材18~21页“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相关内容,思考并相互讨论下列问题:

(投影问题)

1.城市中的土地有哪些主要利用方式?

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它们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吗?

3.什么是集聚效应?

4.城市中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哪种功能区?

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会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

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说说我们所在的城市的商业区的分布。 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你了解我国哪些著名的中心商务区?

8.阅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分布特点。 (该部分内容可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相互合作探究,并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城市的功能区的分布,有助于学生对城市内部结构及其成因的理解)

师:我们先来说说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

生:城市用地类型多样,一般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师:由于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从而在城市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一般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

生:城市中的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师: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吗?

生:没有。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师:能不能举例说明?

生:例如商业区中也会有住宅、行政用地等,只是住宅和行政等用地相对商业用地所占的比重较小。

师:对!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那么,为什么城市中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