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长宁区初三语文二模卷(附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22:56: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5年长宁区初三语文二模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 知否,知否? 。(李清照《如梦令》)

3、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 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左传》)

5、 孤村落日残霞, ,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7题(4分)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暝”的意思是 ,点明题目中“秋暝”的一句诗是 。(2分)

7、本诗颔联通过“明月、青松、泉声、泉流”描绘了一幅 的“山间月夜图”。(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陈涉世家(节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人名)(2分) 9、翻译句子

苟富贵,无相忘。 。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燕雀”指的是 ,此句表达了陈胜的 (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

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u 做买卖。 穷困:困厄,窘迫。 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 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1、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鲍叔不以我为贪 ( ) (2)三战三走 ( )

1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1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 ”、“不肖”、“ ”和“ ”,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3分)

14、鲍叔是一个 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2分)

二、现代文(40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8分)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宗白华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③古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对方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①,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

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或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真理而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正是“学者的精神”! 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的第一生命。小我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学者应具有的

态度,应抱的精神!

(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 [注]①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15、第⑤段加点词“鲜”读(填字母) (A、xiān B、xiǎn),意思是 。(2分)

16、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7、从第③段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可能有的“常态”是 (5分)

18、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的作用是:运用 的论证方法,既证明了 ,也证明了“中国学者”缺失 (5分)

19、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3分) A、学者应有的态度与精神。

B、学者的态度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C、学者的精神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D、学者应具有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和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22分)

无声的尊重

①一个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候车的有五六个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个人牵着一只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我见那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却见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跨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打扮成朋克风格的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后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却被他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正值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