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13:35: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利用学生平时对伊斯兰教的了解提出问题。像“我们常说的阿拉伯数字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你知道伊斯兰教最初从哪里产生的吗?” 或“你知道《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这部文学作品产生于哪个民族吗?”引起他们的兴趣后,进入新课教学。

在使用第一种或第三种方法导入时,最好也都以地图为辅助手段。 建议四:时事导入

利用有关中东地区的时事新闻,如伊拉克局势、中东和平进程等内容,引起话题,然后转入“你知道吗,8世纪这里曾有一个地域辽阔、统一强大的帝国──阿拉伯帝国。今天我们来了解它的过去,以便更好地认识今天的阿拉伯世界。”

[伊斯兰教的创始与阿拉伯帝国] 1.有关伊斯兰教的教学建议

○在地图3-27上指出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圣城麦加。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说明为什么穆罕默德能创立伊斯兰教。

(如他长期在也门到叙利亚之间的商路上经商,十分熟悉犹太教、基督教和半岛的原始宗教,使学生感受到他的历史真实性。)

在介绍他接受神的启示传教时,应避免将其神秘化,指出这是伊斯兰教的传说。

○利用图3-26介绍《古兰经》。可指出它虽为穆罕默德的言论汇编,但在穆斯林眼中,它是安拉的语言,因而是无比神圣的。可让学生观察《古兰经》的誊写和装帧,体会它在穆斯林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适当加以拓展,如它确立了一神教的崇拜,还对朝拜圣城、禁止高利贷、释放奴隶等做了具体规定等。

○可将伊斯兰教的教义与其早期发展的艰辛结合起来讲,使学生体会到麦加贵族反对伊斯兰教的原因。在讲解阿拉伯半岛统一时,可与穆罕默德的主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伊斯兰教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2.繁盛的阿拉伯帝国的教学建议

利用图3-27,在介绍穆斯林对外扩张的原因和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阿拉伯帝国8世纪版图的四至点,强调它是一个地跨亚、欧、非洲的大帝国,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巴格达的位置,再引入内容,最好能同时展示该城图片;

也可将8世纪巴格达城的规模与我国唐朝的长安城进行比较,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阿拉伯帝国的富庶繁荣。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的教学建议

26

可让学生先阅读课文、观察图片,思考: ○从阿拉伯的文化成就中能体会出什么? ○阿拉伯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

(强调阿拉伯文化的领先地位和融合精神。指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强调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2.阿拉伯文化成就的教学建议

可以利用阿拉伯数字引出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让学生感到阿拉伯文化近在咫尺。然后再提问:

○穆罕默德曾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收集有关清真寺的图片,或观察当地的清真寺建筑风格,结合教材图3-29,说说伊斯兰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以中亚和北非的清真寺照片为例,说说各地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有什么不同?

(虽然都具有圆拱顶、拱门和光塔等结构,但认真对照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如右图的光塔是柱形的,而左图的是楼阁形的。)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伊斯兰文明传到世界各地,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教授阿拉伯文学作品时,可提前让学生在课前适当收集《一千零一夜》中的部分故事,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记》等。

可提示学生在对故事高度浓缩的基础上,尽可能生动地表达出来,最好能发掘出故事背后蕴涵的深刻哲理。

[自我测评] 1.罗马帝国 3.

创立时间 创始人 主要区域 27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内容点析

[伊斯兰教的创始与阿拉伯帝国]

1世纪 7世纪 公元前6世纪 耶稣 穆罕默德 释迦牟尼 欧洲北美 亚非地区 亚洲地区 1.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两洲的交通要冲地带,在贸易和战略上的地位都十分重要。自然环境的恶劣与游牧的生活方式,使得这里的人们性格既坚忍耐劳,又放纵不羁,常为争夺牧场、劫掠财富而发生战争。

2.穆罕默德阅历广泛,熟知半岛的各种宗教,这是他创立宗教的前提条件;他接受了安拉的启示而创教,这是伊斯兰教具有巨大感召力的原因。穆罕默德作为一位普通的阿拉伯人,创立了一个新的宗教,并实现了半岛统一,可见他既是一位宗教领袖,又是一位审时度势的政治家。

3.《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是穆斯林信仰的源泉和世俗生活的指南。它是由穆罕默德颁布的安拉启示的汇编,由其弟子编纂成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价值。

4.阿拉伯的书法艺术是从誊写《古兰经》发展起来的,曾有“一手好字将使真理更加熠熠生辉”的说法。图3-26所呈现的是14世纪埃及王后授权设计的《古兰经》的首页,不仅体现了高超的书法艺术,而且四周装饰的几何图形也极为精致。

5.伊斯兰教中的一神崇拜和赈济贫民的教义,招致了麦加贵族的反对。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成功地拯救了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标志着伊斯兰教的最终胜利。

6.阿拉伯帝国在中世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穆斯林对外扩张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军事扩张动机有明显的宗教因素,但并不是一场宗教战争,其更深刻的原因是在经济方面。

7.图3-28描述了在一场著名战斗中,穆斯林战士迎战麦加军队的情景。穆罕默德因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威望大增。

8.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范围东到亚洲的葱岭,西到欧洲的西班牙,南达北非,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盛况空前,幅员辽阔。

9.巴格达因其陆路和水路的便利而繁荣起来,不断的建设使之富丽堂皇,规模空前,可与我国唐朝长安相提并论,是阿拉伯帝国繁荣与气派的写照。但由于帝国内部矛盾的激化,阿拉伯帝国于10世纪衰落下去。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课本引用穆罕默德的话,说明阿拉伯人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反映了穆斯林对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胸怀,从而理解阿拉伯文化进步的巨大动力。

28

2.阿拉伯数字说明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阿拉伯人对印度数字系统加以改进,并使之传到欧洲,取代了繁杂的罗马数字,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对古典著作的翻译保存也是如此,如果不是阿拉伯人的努力,许多有价值的古代著作可能早已亡佚。

3.清真寺是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清真寺除在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外,帝国内不同地区的建筑也体现了地方特色。如图3-29中,右边的是中古时期建于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境内)的伊斯兰教学院,左边是著名的埃及爱资哈尔清真寺。这两座建筑的差异,说明了文化传播过程中与本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4.阿拉伯文化的价值还体现在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图3-30是阿拉伯科学家构思的一个机械装置。其设计之巧妙,想象力之丰富,令人赞叹,充分体现了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

5.伊本·白图泰是中古时代阿拉伯最伟大的旅行家,图3-31描述了他所游历过的地方。其中,他对地中海地区、北非以及到中国的贸易路线绘制得相当精确,反映了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学的发达程度。

6.阿拉伯的文学成就可谓丰富多彩、绚丽夺目。阿拉伯人是爱好诗歌的民族,其诗歌韵律复杂,感情炽烈,文辞优美。《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花园中的一束奇葩,是帝国境内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7.《卡里拉和迪姆纳》成书于8世纪,内容丰富,并含有精彩配图,其中的寓言故事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图中,聪明伶俐的兔子正与大象斗智,并巧妙地哄骗大象离开,从而保护了它们的水池。这则故事揭示了轻信导致失败的寓意。

参考资料

中古初期的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东临波斯湾,西傍红海,南为阿拉伯海,北接叙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其地形西高东低,缓慢向东倾斜,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区是干旱炎热的沙漠,只有少数绿洲和南部的也门适于农耕。居民绝大多数是游牧的阿拉伯人,又称贝杜因人,他们逐水草而居,骆驼和椰枣是他们生活的两大支柱。中世纪初期,即5至6世纪间,阿拉伯半岛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牧场、水源和土地属于部落的公共财产,但已经产生贫富和阶级分化,部落之间经常为争夺水草和牲畜发生冲突及复仇战争。半岛西海岸的汉志地区,在古代是沟通亚欧的一条重要商路。东方的商品从海路运抵也门后,通过汉志地区运到地中海东岸,再转销到欧洲。沿着这条商路,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城市,最重要的是麦加和麦地那。麦加位于南北交通的咽喉,城中有一座称作“克尔白”(意为“立方体”)的古庙,里面供奉着各个部落崇拜的偶像和一块被视为“圣物”的黑色陨石。麦加是半岛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6世纪时,波斯与埃塞俄比亚为争夺也门爆发战争。长期的侵略战争,给半岛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后来,波斯人又控制了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商路,半岛西部商道陷入萧条。外族入侵和商路转移,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部落贵族为转嫁危机,将商业资本变成重利盘剥的商业资本,流向农村和牧区,利率高达本金的一倍以上。过去靠商路为生的保镖、脚夫和向导等,纷纷失去谋生手段,靠借债度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面对各种社会危机,部落贵族希望建立一个能维护自身利益的强大国家,夺取新的土地和商路,而普通的阿拉伯人迫于贫困,也渴望打破氏族部落壁垒,获得牧场和沃土,摆脱贫困,抵御外敌。因此,实现阿拉伯各部落的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要求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一种新的一神教的产生。伊斯兰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29

伊斯兰教 “伊斯兰”一词为阿拉伯语的音译,为“顺从”和“皈服”之意,即顺从和皈服真主的宗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一神教,创始人为穆罕默德。它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当时,各部落之间经常进行劫掠与战争,社会充满动荡与不安。波斯人占领也门后,又将传统商路转移,促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实现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结束混乱局面,维护民族生存的愿望。穆罕默德就是通过创立伊斯兰教的一神崇拜,废除阿拉伯半岛部落的多神崇拜为建立统一国家奠定思想基础。伊斯兰教建立后,经过了许多艰难曲折。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在那里继续传教,并组织起武装,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初步确立伊斯兰教。至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完成统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对推动社会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从7世纪中期到8世纪初,穆斯林的对外传播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使伊斯兰教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现今伊斯兰教徒约有七八亿,人数仅次于基督教而远远超过佛教,散布在90多个国家。

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属于古来氏部落哈希姆家族。他自幼失去父母,生活贫困,曾替人放过羊,由祖父和伯父抚养长大。12岁开始随商队到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经商,成年后曾受雇于麦加城富孀赫蒂彻,为她经商。十多年的商旅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和处世能力,使他熟悉了阿拉伯半岛原始多神教以及犹太教、基督教的信仰,深切地了解社会的矛盾和分化,体察人们渴望统一和摆脱危机的愿望。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创立伊斯兰教提供了良好条件。25岁时,他与赫蒂彻结婚,成为麦加贵族。社会地位的提高,使他得以认真思考社会现状,创立一种新的、适合人民需要的宗教。610年,在他41岁时,宣称自己得到安拉的“启示”,要他作为安拉的“使者”,进行传教,从而创立了伊斯兰教。他的宗教活动分麦加和麦地那两个时期。当他在麦加公开布道后,遭到了麦加贵族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从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考虑,担心伊斯兰教会危及他们的统治,影响到他们从集市贸易中获取收益。在麦加贵族的百般打击迫害下,穆罕默德不得已于622年率领信徒出走麦地那,这就是伊斯兰历史上著名的迁徙(阿拉伯文为“希吉拉”)。在麦地那,他受到阿拉伯部落和当地居民的支持,于是,他积极扩大力量,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即国家政权。出走麦地那使伊斯兰教摆脱困境,获得生存和发展。630年,他率领军队进入麦加城,当地居民表示归顺。他下令捣毁了克尔白神庙内的众多偶像,宣布它为伊斯兰教单独朝觐的圣地。这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取得统治地位。63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逝世。他虽然自幼贫寒,没读过书,不认字,但能在社会发生变革的关键时刻,顺应历史的潮流,创立一个新兴宗教,完成了半岛的统一和稳定,说明他是一个政治敏锐,头脑清楚,才能出众的人。而且,在穆斯林眼中,他为人宽大,知人善用,生活简朴,他的成就使他的时代成为穆斯林向往的黄金时代。

《古兰经》 旧译《可兰经》,“古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诵读”或“读本”。伊斯兰教的经典,伊斯兰国家立法的根本原则,穆斯林信仰的源泉和行为的最高准则。它是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以安拉“启示”的名义颁布的言论汇编。因此,在穆斯林心中,它是真主的语言,享有崇高的地位。穆罕默德在世时,并未整理成书,而是由他身边的穆斯林记录在皮革和石片等处。他去世后,他的弟子将零散的经文搜集整理成册。后因各种流行抄本使人们在读法和理解上发生分歧,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统治时期,统一编定为一册,并将其余的抄本销毁,这部《奥斯曼定本》一直流传至今。《古兰经》原文为阿拉伯文,共30卷,114章,6200余节,顺序按照章的长短编排,篇幅长的章在前,短的章在后。除第一章外,每章的下面都注明此章是麦加的还是麦地那的。麦加章是穆罕默德在麦加口授的,共86章,大都短小犀利,语调激昂。其内容主要宣传信奉惟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麦地那篇是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口授的,大多是长篇,着重宣传他的社会主张、政治和经济制度、宗教规定等。《古兰经》除了伊斯兰教的内容外,还涉及到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法律规章、伦理道德、历史传说、社会生活,以及寓言、神话和谚语等,是研究阿拉伯古代史的宝贵文献。目前,《古兰经》在世界上已有40余种语言文字的译本。

30